儿童腹泻的5个用药误区
2025-10-14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妇幼健康 浏览:18453 次 【查看证书】□胡素媛
儿童腹泻是儿科常见病症,多由病毒感染、饮食不当等引发。面对孩子频繁排便和精神萎靡的情况,家长常常焦急万分,容易陷入“快速止泻”的用药误区。儿童消化系统与肝肾功能尚未发育成熟,错误用药不仅无法缓解病情,还可能加重身体损伤。厘清以下5个用药误区,才能提供科学护理与治疗。
误区一:腹泻就用止泻药,越快止住越好
许多家长在孩子严重腹泻时,第一反应是立即使用止泻药来控制症状,但这种方法存在潜在风险。蒙脱石散、洛哌丁胺等止泻药仅能缓解症状,无法根除病因。腹泻是肠道排出毒素与病原体的保护性反应,盲目止泻可能导致毒素滞留体内,从而加重感染。洛哌丁胺等强效止泻药可能导致儿童肠道麻痹和中毒,2岁以下幼儿禁用。正确的做法是优先补充液体以防脱水。
误区二:随意使用抗生素,杀菌又止泻
一些家长误将腹泻视为细菌感染,擅自给孩子使用抗生素。实际上,儿童腹泻超过70%是由病毒感染引起,抗生素对病毒无效,滥用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加重腹泻或导致便秘。长期滥用抗生素还会增加细菌耐药性,影响接下来的治疗效果。只有在确诊为细菌感染的情况下,才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
误区三:滥用益生菌,越多越能止泻
益生菌虽然能调节肠道菌群,但是盲目滥用不可取。益生菌仅适用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腹泻。急性病毒感染性腹泻早期应选择适合儿童的菌株(如双歧杆菌、乳杆菌),且需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以上。过量服用可能导致腹胀等不适,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年龄和腹泻类型选择。
误区四:自行使用“偏方”,天然无副作用
一些家长依赖石榴皮煮水、藿香正气水等偏方,但这些方法缺乏科学验证,安全性无法保障。石榴皮含有鞣酸,过量使用容易导致便秘和肠梗阻;藿香正气水含有酒精,可能引起儿童酒精中毒。此外,有些家长会减少成人止泻药的剂量给儿童服用,忽视了儿童与成人在药物代谢上的差异,这可能导致锥体外系反应等损害。儿童用药应遵循“儿童专用”原则。
误区五:腹泻缓解就停药,无须巩固治疗
“孩子不拉肚子了就停药”是一种常见误区。症状缓解仅表示肠道功能初步恢复,过早停用益生菌等药物可能导致病情反复。腹泻可能引起轻度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止泻后,仍需继续服用口服补液盐1天~2天,直到尿量和精神状态恢复正常。停药前最好咨询医生,以避免病情反弹。
儿童腹泻的治疗核心是“防脱水、护肠道、对症处理”。家长需摒弃经验主义,优先选择儿童专用药,严格遵循剂量与疗程要求。若孩子出现持续高热、尿量减少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只有科学用药与护理,才能让孩子少受伤害、快速康复。
(作者供职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柏塘镇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