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A和CA153升高不等于乳腺癌

2025-10-14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妇幼健康 浏览:23589 次 【查看证书

□张青

    体检报告中CEA(癌胚抗原)偏高”或“CA153(糖类抗原153)异常”,常引发人们对乳腺癌的恐惧。事实上,CEACA153作为乳腺癌重要的肿瘤标志物,并非确诊依据,而是临床诊断、疗效监测的关键“侦察兵”。正确理解其意义,才能让它们发挥“锁定”乳腺癌的作用。

    肿瘤标志物是肿瘤细胞在异常增殖过程中分泌的特殊物质,或是机体对肿瘤反应产生的物质,可通过血液检测发现。需警惕的是,肿瘤标志物异常并不等于患有癌症,部分良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其升高。

    CA153是乳腺癌相对特异的标志物。在乳腺癌患者中,60%~80%会出现CA153升高,尤其在晚期或已发生转移的患者中,升高比例更高。CA153在疾病进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治疗前水平较高,往往提示肿瘤负荷较大;治疗后指标逐渐下降至正常,说明治疗有效;若治疗过程中指标持续升高或下降后再次反弹,可能提示肿瘤复发或转移。不过,CA153并非绝对特异,部分乳腺增生、乳腺炎患者也可能出现轻度升高,而早期乳腺癌患者仅20%~30%会出现CA153异常,因此不能单独依靠它进行早期诊断。

    CEA则是一种广谱肿瘤标志物,并非乳腺癌的“专属指标”,在结肠癌、胃癌、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都可能升高。虽然特异性不及CA153,但是CEA在乳腺癌的综合管理中不可或缺。对于CA153正常但临床高度怀疑乳腺癌的患者,CEA的异常能为诊断提供重要补充。在治疗监测中,CEACA153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病情判断的准确性,尤其在评估肿瘤是否转移时,二者协同作用能减少漏诊风险。

    临床实践中,CEACA153的价值更多体现在联合应用与动态监测上。在乳腺癌筛查阶段,这两项指标不能替代乳腺超声、钼靶等影像学检查,后者能更直观地发现乳腺结构异常,而标志物检测可作为辅助手段,提高筛查效率。对于已确诊乳腺癌的患者,治疗前检测基础水平,治疗中定期复查,治疗后长期随访监测,能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尽早发现复发迹象。术后若CA153CEA持续升高,即使影像学未发现病灶,也需警惕微小转移灶。

    需要注意的是,解读指标时必须结合临床背景。健康人群体检发现指标轻度升高,若没有乳腺肿块、乳头溢液等症状,且影像学检查正常,通常无须过度焦虑,建议1个月~3个月后复查。但对于有乳腺癌家族史、既往乳腺疾病史等高危人群,即使指标轻度异常,也需进一步排查。

    CEACA153是乳腺癌诊疗中的重要工具,既要重视它们传递的“健康信号”,避免因忽视异常而延误病情,也要摒弃“指标异常即癌症”的误区,防止过度恐慌与过度医疗。只有将标志物与影像检查、临床症状相结合,才能作出科学判断,守护乳腺健康。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