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核查如何为安全“上锁”
2025-10-14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七版:健康促进 浏览:27765 次 【查看证书】
□高春燕
“输液瓶里的药液,真的百分百安全吗?”在医院输液室,不少患者都会有这样的隐忧。静脉用药作为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治疗方式,其调配与使用的每一个环节都牵动着生命安全。虽然专业医疗操作有着严格规范,但是静脉用药调配并非绝对“零差错”,而护理核查体系就像一套精密的“安全锁”,为患者用药安全筑牢防线。
静脉用药调配出错的风险可能潜藏在多个环节。药品储存环节,若不同规格的青霉素类药物未分区存放,可能导致取药时混淆剂量;在医嘱转录阶段,手写处方的潦草字迹或电子医嘱录入时的手滑误触,都可能造成药名、剂量偏差。调配操作中,相似外观的药液(如生理盐水与氯化钾溶液)、相近名称的药品(如“阿拉明”与“多巴胺”),更是容易引发错配的“重灾区”。此外,剂量计算失误、溶媒选择错误(如用葡萄糖注射液溶解青霉素)等问题,也可能导致药物失效甚至引发不良反应。
这些看似微小的失误,后果却可能十分严重。某临床案例显示,患者因护士误将“头孢曲松钠”调配为“庆大霉素”,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经紧急抢救才脱离危险;而剂量超标的氯化钾静脉输注,可能直接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心搏骤停。为抵御这些风险,护理核查体系构建了“多关卡、全链条”的防护网。第一关是“医嘱核查”,护士要双人核对医嘱与用药清单,确认药品名称、规格、剂量、用法是否完全一致,尤其警惕“音似药”“形似药”的混淆;第二关是“调配核查”,在洁净调配室中,护士要核对药品的有效期、外观性状,严格按照配伍禁忌表检查药物相容性,同时精准计算剂量,确保溶媒用量与浓度符合标准;第三关是“输注核查”,输液前要采用“三查八对”制度——查药品、查配伍、查有效期,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方法、过敏史,甚至通过扫码核对药品追溯码,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现代医疗技术让核查防线愈发坚固。智能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通过自动化设备完成药品分拣、剂量调配,减少人工操作误差;电子医嘱系统设置“智能拦截”功能,当录入错误剂量或禁忌配伍时,系统会自动报警提示;部分医院还引入“腕带扫码核对”,只有患者腕带信息与药品信息完全匹配,输液器才能解锁使用。
对患者而言,主动参与核查工作也是重要的安全补充。输液前可主动告知护士过敏史,确认输液单上的姓名、药品是否正确,发现药液浑浊、变色或有沉淀时及时提醒。但更核心的保障,仍来自护理人员对核查制度的严格执行,每一次核对的眼神、每一次计算的审慎、每一次双人的确认,都是为生命安全拧紧“安全锁”的关键一环。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