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的由来
2025-10-16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八版:杏林 浏览:23651 次□尚学瑞
防己是一味常用的祛风湿药。据说它的名字与一个人有关。公元前213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焚书坑儒”事件,大批典籍被焚烧。
当时,大批方士和儒生纷纷举家逃到岭南一带(今广东、广西、海南等地)隐居。在这批人中,有一个儒生叫方吉,他嗜书如命,所涉范围极广,尤爱医药。在隐居生活中,方吉常到附近草木旺盛的山上采集认识或不认识的草药,为周围的百姓治病疗伤,不仅疗效好,还分文不取。
岭南地区多阴雨。一年秋天,由于阴雨连绵了数月,加之天气炎热,许多百姓都染了病,出现关节肿痛、肢体困重、全身浮肿等症状,行动不便,无法劳作,导致农田荒芜。
看到百姓焦急无奈的样子,方吉也寝食难安,整日苦思冥想治病方法。有一天夜里,方吉忽然想起之前曾用一种野草治好了身痛腿痛之类的病。那野草有着纤细的茎,三角形的叶,浅黄色的小花和柱状的根。这野草能消除百姓的浮肿吗?方吉决定试一试。
次日,方吉一早上山,挖来了很多那种野草的根。方吉把草根放进一口大锅里熬水,让患病的百姓喝,没想到果真有效,不少人几天后身痛困重和浮肿等症状都消失了。百姓喜不自禁,奔走相告,于是周围村子患病的人都来找方吉求治。
后来,因为求诊者越来越多,草药不够用,方吉便带领众人去认识和采挖这种草根,治好了更多的患者。为表达对方吉救人施教的感恩之情,百姓便把此草叫“方吉”。经口口相传,方吉渐渐被读写成了“防己”,流传至今。
防己入药历史悠久,有两个品种:一是防己科植物粉防己的干燥根,二是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的根,二者曾混用不分。目前,临床所用为前者,习称汉防己。防己秋季采挖,除去粗皮,晒至半干,切厚片使用,以粉性足、纤维少者为佳。
防己味苦、辛,性寒,入膀胱经、肺经,擅长祛风除湿、利水消肿、止痛清热,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水肿、脚气肿痛、小便不利,以及湿疹疮毒等,尤其善治下肢水肿、小便不利。许多医籍对防己的功效都有记载,如《神农本草经》云其“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本草再新》载其“利湿,除风,解火,破血。治膀胱水肿。健脾胃,化痰”等。
早在汉代,医圣张仲景创制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己椒苈黄丸等名方,临床常用,影响深远。
药理学研究结果证实,汉防己有明显的降压、镇痛、利尿、解热、抗炎、抗过敏等作用,故也用于肾炎、高血压病、肝硬化腹水、骨质增生、肥胖症、过敏性皮炎、痛风性关节炎、狐臭等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前面提到的广防己(木防己)因为含马兜铃酸,长期服用会引起肾脏损害,为保证用药安全,国家已发布文件停用。因此,如今临床所用,只有汉防己(粉防己)。
(作者供职于辉县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