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液肇始:伊尹以食为药的医道创举
2025-10-16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八版:杏林 浏览:19254 次□卜俊成
在中华医学与文明的漫长发展历程中,商代贤相伊尹无疑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不仅以卓越的政治才能辅佐商汤灭夏建商,被尊为“商元圣”,还因与中医汤剂(汤液)的创制紧密相连,成为药食同源理念的重要践行者。从史料记载到后世研究,伊尹与汤液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传说,还是中华医药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承载着先民在生活实践中探索健康智慧的漫长历程。
伊尹,名挚,“尹”为官名,是夏末商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伊尹的籍贯历来存有争议,河南与山东两地均有多处遗迹和文献记载为其佐证。在河南,虞城县的伊尹墓约始建于北宋时期,金元沿袭祭祀传统,成为官方持续祭祀的重要场所;在山东,曹县的伊尹墓也流传于世。这些遗迹不仅反映了伊尹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还体现了后世对这位先贤的崇敬之情。
伊尹的出身充满传奇色彩。传说伊尹生于伊水之滨的空桑之中,被采桑女发现后献给有莘国国王,由厨师抚养长大。苏轼在《伊尹论》中引用孟子“伊尹耕于有莘之野”的记载,表明伊尹早年曾参与农耕,同时受抚养人影响,精通烹饪之术。伊尹聪慧好学,在烹饪实践中不仅锤炼了技艺,还积累了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经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治国思想。
当时,商汤求贤若渴,向有莘氏求婚,伊尹以“媵臣”(陪嫁奴隶)的身份随行至商。为引起商汤注意,伊尹故意将菜肴做得或极淡或极咸,终得召见。在与商汤的对话中,伊尹以“调和五味”喻治国之道,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深刻见解,深受商汤赏识,被任命为“小臣”,后逐步晋升为宰相,辅佐国政。
在伊尹的谋划下,商汤成功灭夏,建立商朝。商汤去世后,伊尹继续辅佐外丙、仲壬。至太甲继位,因太甲违背祖制,伊尹毅然将其放逐至桐宫,令其体察民情。3年后,太甲悔过自新,伊尹迎其复位并还政。这一举措展现了伊尹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忠诚,被誉为商朝贤相。
此外,伊尹还被尊为“烹饪始祖”,并担任商代重要的“巫”职,集政治、饮食、宗教等多重身份于一身。
汤液,即中医汤剂,是中药主要的剂型之一。其创制与伊尹密切相关,这一说法在历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并得到后世学者的广泛探讨。《史记·殷本纪》记载:“伊尹以滋味说汤。”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中明确指出:“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资治通鉴》亦记载伊尹“闵生民疾苦,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轻清浊重阴阳升降走十二经络表里之宜”。这些文献均将汤液的创制归功于伊尹。
从逻辑上看,这一说法具有高度合理性。伊尹精于烹饪,而汤液的制备方法与食物烹调极为相似,皆通过水火共制、煎煮提取有效成分。伊尹在长期实践中深刻理解食材的性味、配伍与火候,而许多烹饪用料(如姜、桂等),本身也是常用药材。《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伊尹以“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论调味,姜能驱寒,桂可温通,至今仍是中医要药。民间遇风寒煮姜汤祛寒,正是药食同用的朴素实践。
有学者指出,中医经典方剂桂枝汤(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组成)中,其中4味药物为常见食材,与伊尹所论之姜、桂或许存在渊源。此外,伊尹常以医理喻政事,如《吕氏春秋》中他以“用其新,弃其陈”阐述人体代谢之理,回应商汤取天下之道,可见其对医理有深入研究。将烹饪经验运用于汤液配制,对他而言顺理成章。
然而,汤液的真正创制并非伊尹一人之功,而是先民长期实践与医药探索的结晶。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觅食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某些植物的药用价值。进入奴隶社会后,这种认识从偶然发现转向主动探索。火的利用与制陶业的发展为汤液的诞生提供了关键条件。此前,人们仅能咀嚼生药;而陶器(如釜、甑等)的普及,使得煎煮成为可能。夏代陶器已相当精致,商代则广泛应用陶器和青铜食具,为汤液制备奠定了物质基础。
随着药物种类的增多和用药经验的丰富,用药方式从单味逐渐发展为多味配伍。《汉书·艺文志》记载有《汤液经法》32卷,相传又名《伊尹汤液》。汤液的早期形态可能更接近“食物煮汁”,如《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所载以稻米炊煮而成的五谷汤液,用于治疗轻症或防病。真正成熟的中药汤剂是在此基础上经后世医家(如张仲景)发展而成。
从马王堆汉墓《五十二病方》《养生方》中药物多“冶末”吞服,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仓公以“火齐汤”治疗窍闭病证,可以清晰地看到汤液从食汁向药剂的过渡。早期汤液理论注重“以滑养窍”,如《黄帝内经·灵枢·邪客》记载的半夏汤,用滑润的半夏与秫米同煮,治疗失眠,服后“阴阳已通,其卧立至”,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汤液的发明是中医药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用药方式上,汤剂便于服用,可以容纳多味药物,通过配伍增强疗效、降低毒性,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更重要的是,汤液标志着方剂的诞生。此前治病大多为“某病用某药”的简单模式;而汤液使药物配伍成为可能。先民逐渐总结出药物间的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等规律,形成系统的组方理论。从此,中医从用药上升至用方,强调辨证论治、因证组方。直至今日,人们仍称求中医治病为“开方”,可见汤液创制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