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七项机制构建医防融合新格局
2025-10-16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二版:综合新闻 浏览:23081 次 本报讯 (记者张治平 通讯员吕贵德)作为国家级医防协同医防融合试点城市,安阳市自2025年1月承担试点任务以来,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系统构建并实践以“高效运行、项目破题、多病共防、慢性病管理、人才共育、监督融合、科普共享”为核心的医防融合七项机制,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安阳市委、市政府将医防融合提升至健康安阳建设的核心战略高度,建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多部门参与的改革领导小组,并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实体化运作的工作专班,构建起“市级统筹、9个县区协同、N个机构落实”的“1+9+N”三级联动工作体系。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安阳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安阳市医防融合实施方案》,并围绕关键环节细化形成9个配套文件,特别是将疾控职责履行情况与医院等级评审、绩效考核硬挂钩,为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通过示范项目破解深层瓶颈,2025年3月,安阳市围绕人员协同、慢性病管理等关键环节,确定了首批由不同县区和各具特色的医疗机构承担的13个医防融合示范项目,旨在探索多样化的融合路径。林州市和内黄县聚焦慢性病管理,探索构建县、乡、村三级协同管理网络,目前已覆盖重点人群40余万人次。而安阳市人民医院探索的糖尿病患者全程管理模式,将筛查、诊断、治疗、随访各环节无缝衔接,并在其医疗集团内推广,形成可复制的服务闭环。医防融合示范项目推进实行“双周调度、专题破题、跟踪问效”的闭环管理,确保好经验、好做法能够及时提炼并转化为制度规范,发挥“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效应。
安阳市着力构建全链条机制,筑牢公共卫生防线。安阳市以市第五人民医院等定点医疗机构为枢纽,系统构建了覆盖“宣传教育—检测筛查—诊断报告—转介追踪—治疗随访”5个环节的一体化、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有效整合了疾控机构的预防控制优势与医疗机构的临床诊疗资源。同时,组建由65名资深临床和公共卫生专家构成的智库团队,建立“年度预测、月度分析、专项研判”的三级研判体系。
慢性病管理是医防融合服务民生的直接体现。安阳市出台区域慢性病管理中心建设方案,重点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五大慢性病的防治中心建设,并依托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全面推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全程管理”的服务模式。该市连续两年联合医保、财政等部门实施“两病”健康干预行动,免费提供9种基本药物。此外,该市将主城区特定年龄段居民的常见恶性肿瘤免费筛查和全市适龄中小学生的健康筛查纳入民生实事,将40余万名慢性病患者纳入规范管理。
人才是医防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安阳市创新人才共育机制,通过搭建专业培训平台促进能力融合。该市制定了《安阳市医防融合交叉培训方案》,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临床医师培训基地,在市人民医院等三甲医院设立公共卫生医师培训基地,确保每位学员完成不少于16学时的交叉学习,推动临床医师增强预防意识,促进公共卫生医师理解临床路径。安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市肿瘤医院通过人员互派,联合开展的食管癌早筛项目,使早期病变检出比例显著提高,充分体现了人才融合对提升服务质量的倍增效应。
为确保各项融合措施落到实处,安阳市创新监督机制,构建了“技术+执法”双融模式。该市完善了疾控监督员制度,创新推行“市疾控+区疾控”联合派驻模式,对县域医共体实行整体派驻,构建起涵盖1654名专兼职监督员的动态管理、分级负责体系。这种嵌入式的监督服务,推动工作从事后纠偏向事前预防、事中干预转变。
健康促进是医防融合的最终落脚点。安阳市着力构建全民参与的健康促进机制,建强专业科普队伍,遴选62名临床与公共卫生专家组建市级健康科普讲师团,推动科普与诊疗深度融合;构建“传统媒体+新媒体”立体传播矩阵,打造“专家话健康”等品牌栏目,连续7年举办全市健康科普能力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