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杰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记载:“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水饮停聚于心下,若其上犯至胸部,则可见“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若其上犯至头面清窍,则出现“冒眩”。
其中,“冒”指头部昏蒙不适;“眩”则为眼前发黑、视物旋转。患者常表现为头部昏沉、额部发紧、舌体胖大、大便溏薄等症状,此属水饮上犯之证候,当以利水消饮为主要治法,方选泽泻汤治疗。
方中泽泻味甘,性寒,长于行水渗湿,其性淡渗而能通利,主要功能为利膀胱与三焦之水邪;白术味苦,性温,长于补益脾胃,调理中焦之气,具有升清阳、降浊阴、燥湿利水之效。
二者配伍,泽泻主要负责开决水道、利除水邪,白术则培土筑堤、健脾,以杜绝水饮生成之源,此为攻补兼施的治疗方法。
准确辨证
泽泻汤的方证主要包括:头晕,前额部位如有物贴附感,呈持续性发作,头晕与体位改变无关,大便溏薄,舌体胖大,舌苔呈现水滑或白腻,脉象弦而沉。其主要的方证可归纳为:头晕,前额如有贴物感,头晕与体位变化无关,舌质淡而胖大。
凡是符合上述方证表现的患者,不必拘泥于其西医诊断是否为高血压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脑梗死后遗症等,只要证候相应,使用本方皆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常用方剂
真武汤 “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亦治眩晕,但是此眩晕属阳虚水泛,患者必当畏寒严重,并伴有水肿、心悸、小便不利。
苓桂术甘汤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起则冒眩”,苓桂术甘汤也能治疗心下痰饮上冲之证,但其头晕应当与体位变化有关,动辄头晕或心悸。
泽泻汤 寒热征象不明显,且头晕与体位变化无关,由此可鉴别。《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记载:“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临床上多使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利水,但不如泽泻汤效专力宏,其乃“单刀直入之法”,对于严重的眩晕可获良效。
用药剂量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使用经方,当遵循其药物比例。改变了方中的药物比例,也就改变了治疗原则,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泽泻汤中“泽泻五两、白术二两”,泽泻与白术的比例应为5∶2,该方主要是泻实之法。患者苦于“冒眩”,病情甚重,当以大剂量泽泻峻下水饮,不宜缓图。汉代一两约等于现代的13.8克,故折合现代剂量应为泽泻50克~70克,白术20克~28克。因生白术量大时可通便,若患者大便溏薄,在大剂量应用时,可用炒白术,或生白术、炒白术各半。
加减应用
医者使用经方时,应当依照经方后备注的加减法或类方加减法。
若患者头晕,舌淡胖大,伴口渴,小便不利,心悸,脉浮,则可以在泽泻汤的基础上加猪苓、茯苓各10克~15克以增强渗湿之力,加桂枝10克~15克以温阳化气,可温阳利水定悸。
若患者头晕目眩,伴有胸中如有气堵、短气,以及舌淡胖大、苔厚腻,脉弦滑,则用泽泻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以利水消痰、宽胸理气。
若患者头晕,额头发紧,伴有心悸喜按,畏寒,舌淡暗、苔白,脉沉弦,则用泽泻汤合桂枝甘草汤,利水消饮、温通心阳。
若患者头晕如戴帽,乏力,伴有胃脘部停滞,有堵塞之感,苔厚腻,脉滑,则可用泽泻汤合枳术汤以理气行滞。
现代应用
凡是符合上述方证者,不必拘泥于西医诊断为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出血,还是脑梗死后遗症等,用之皆效。
(作者系汝州市骑岭乡田堂卫生室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