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治疾病二则
2025-10-16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七版:临证 浏览:12886 次
□李发枝
强直性脊柱炎
2014年2月14日初诊:张某,男性,22岁,腰痛2个月有余。
病史:患者于2013年12月因腰痛在当地某院就诊,检查结果显示:双侧“4”字试验阳性,双侧髋关节外旋受限,直腿抬高试验(+),腰椎前屈、后伸、侧弯受限。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人类白细胞抗原-B27(+),血沉50毫米/小时,C反应蛋白12毫克/升,类风湿因子(-),抗链球菌溶血素“O”正常。骨盆X线检查结果显示:双侧骶髂关节面呈锯齿样改变,部分韧带钙化,间隙模糊。患者被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服用柳氨磺胺嘧啶等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故前来笔者所在处寻求中医治疗。
刻诊:患者腰痛2个月有余,近2个月腰部疼痛加重,夜间尤甚,活动不利,行走受限,腰部板滞,久坐后症状明显,稍活动后略有缓解;髋、膝关节冷痛,伴气短乏力、食欲不佳,面部痤疮较重,多梦,大便每天2次,黏腻不爽,小便色赤。患者平时有复发性口腔溃疡,每年发作10余次,舌质红、苔黄,脉浮滑。
辨病:强直性脊柱炎。
辨证:甘草泻心汤合防己黄芪汤证。
方药:清半夏3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干姜10克,党参15克,甘草30克,黄芪60克,防己30克,生白术15克,生薏苡仁3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制川乌30克。共7剂。每天1剂,每剂水煎2次,每次煎1小时。
2014年2月22日二诊:患者服药1周,腰部疼痛明显缓解,舌红、苔薄黄,脉浮滑。效不更方,继服上方7剂。
2014年3月2日三诊:患者腰、髋及膝关节疼痛基本消失,饮食尚可,大小便恢复正常,睡眠安,痤疮亦减轻,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上方基础上加桂枝30克,共15剂。此后又以上方加减用药治疗2个月,诸症悉除。
按语:强直性脊柱炎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症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B27呈强关联,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病机较为复杂,甘草泻心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味所治病例,仅限于伴有复发性口腔溃疡者,即符合狐惑病“状如伤寒”的“体痛”证候。其病机为湿热兼风寒之邪侵袭筋骨督脉,故用甘草泻心汤健脾清热祛湿,防己黄芪汤加薏苡仁、荆芥、防风、制川乌、桂枝,以益气祛风湿、散寒止痛。待湿热除、风寒祛、经脉通,筋骨督脉得以荣养,则诸症悉除。
笔者1989年在偃师县中医院坐诊时,曾用上方治疗数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均获佳效。
溃疡性结肠炎
2017年4月2日初诊:江某,男性,45岁,泄泻伴左腹疼痛半年。
病史:患者因大便泄泻带黏液,于2016年10月13日到郑州某医院就诊。电子肠镜检查结果显示:结肠溃疡、内痔。横结肠活检结果显示:黏膜慢性炎,符合溃疡改变,部分腺体增生。患者口服美沙拉秦后症状消失。患者平时有复发性口腔溃疡(每年约5次),就诊前数天曾患感冒。
刻诊:患者咽干疼痛伴咽喉不利,咯少许白色黏痰,口腔内两颊黏膜见白斑,伴轻微疼痛,左少腹疼痛,每天泄泻4次~6次,粪便带少许白色黏液,无便血及里急后重感(目前每天服用美沙拉秦1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辨病:溃疡性结肠炎。
辨证:甘草泻心汤证。
方药:清半夏2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干姜12克,党参20克,甘草20克,大枣5枚。共12剂。每天1剂,每剂水煎2次,每次煎煮30分钟。
2017年4月20日二诊:患者咽中不利症状消失,口腔内两颊黏膜白斑无疼痛,但左少腹疼痛、大便泄泻及黏液症状未减轻。在上方加吴茱萸10克,盐补骨脂12克,五味子12克,煨肉豆蔻12克。共12剂,煎服方法同前。
2017年5月3日三诊:上述症状均有所减轻。笔者嘱咐患者停服美沙拉秦。
方药:清半夏2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干姜12克,党参20克,甘草20克,大枣5枚,吴茱萸10克,盐补骨脂12克,五味子12克,煨肉豆蔻12克,乌梅20克,肉桂10克。共14剂,煎服方法同前。
2017年6月2日四诊:患者咽喉无疼痛,口腔黏膜白斑消失,大便每天3次,黏液较前减少。继服上方30剂。
此后以上方为基础,稍作加减,患者连续服药至2017年10月27日,诸症消失后停药。
按语: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结肠与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部位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亦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累及整个结肠。
从中医病机来看,溃疡性结肠炎多属于寒热虚实错杂之证,其中尤以血便为主症者治疗难度较大。本案患者以泄泻、黏液便为主症,且平时伴有复发性口腔溃疡,故予甘草泻心汤合四神丸治疗,后期加用乌梅、肉桂,暗含乌梅丸之意。需要注意,对于无复发性口腔溃疡或以血便为主症的患者,本方疗效欠佳。
(作者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