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口干的经方治疗

2025-10-16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七版:临证 浏览:21179 次 


□邓家稳  张志

口干为临床常见的症状。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过食辛辣、熬夜、情志压力等因素,导致口干患者日益增多。中医自古便有对口干的记载,亦有对其相应的病因病机分析及治疗,经方因其简便效廉,在基层尤受欢迎。
少阳枢机不利,津液不输
其一,少阳主枢,主气机升降;手少阳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当邪气侵犯少阳,导致“枢机不利”,三焦失调,则津液输布障碍,不能上承于口咽,因此出现口干。其二,足少阳胆腑内寄相火。少阳枢机不利,日久可造成胆气郁结,郁火熏蒸,内耗津液,加重口干症状。
此类患者多表现为口干、口苦、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常在情绪波动或压力大时诱发。方选小柴胡汤化裁。
临证化裁:若患者口干较甚,则去掉半夏,加天花粉以益气养阴生津;若患者口苦较甚,则加茵陈、滑石以清热利湿;若患者伴有咽喉部不适感,则合半夏厚朴汤以行气散结、降逆化痰;若患者口干,欲饮水不欲咽,面色晦暗,舌质暗或有瘀斑,则加丹参、当归以活血化瘀生津。若患者心烦急躁、汗出,则加石膏、知母以清热生津。
阳明热盛,津液已伤
当外邪内传阳明,阳明为多气多血之腑,气血旺盛,则邪易化热化燥,邪热亢盛,耗伤气血津液,则口腔失养,故干燥;热邪属阳,具有向上、向外、发散等特点,易迫津外泄;气津液伤,无以上承于口;气虚则卫外不固,遂时时恶风。方选白虎加人参汤化裁。
此类患者口渴,喜冷饮,饮不解渴,自觉身热、汗出,心烦,舌质红或红绛,舌苔干燥,脉洪大而数或芤。此类患者口渴较重,并伴有明显的热象。
临证化裁:若患者便秘,脉洪大,舌苔黄,则去人参,加大黄、栀子以清泻里热;若伴有声低气短,神疲乏力等气虚症状,则易人参为大剂量太子参,加天花粉以益气生津;若患者伴有恶心、干呕等胃阴亏虚症状,则加麦门冬、半夏以益胃生津、降逆下气;若伴有胸脘痞闷、身体困重、舌苔黄腻,则加黄连、苍术以清热化湿;若患者持续低热、口干,则去苦寒之知母,加竹叶、麦冬之甘寒以清余热。
肺胃阴虚,虚火上炎
当机体肺胃阴虚时,虚热内生,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津不上承,则口干咽燥;胃阴不足,受纳及腐熟功能减退,进一步影响津液的化生,无法上输于肺,肺阴亦亏虚,燥胜则干,故可出现口干症状。
此类患者多见口燥咽干,渴不欲饮或饮水不多,伴有声音嘶哑、咽喉部黏腻不适,或伴有干咳少痰,干呕呃逆,舌质红、苔少,脉细数。因夜间阳入于阴,更耗阴液,故此类患者多在夜间口渴感加重。方选麦门冬汤化裁。
临证化裁:若患者舌苔光滑无苔,口燥咽干较重,则加北沙参、玉竹、天花粉以养阴生津、润肺止渴;若伴有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则加地骨皮、生地以增强滋阴清热之功;若患者咳嗽较甚,则加贝母、蜂蜜以滋阴润肺;若伴有胃脘嘈杂、饥不欲食,则加石斛、麦芽以滋阴清热、和胃生津;若伴有小便不利等下焦水热互结症状,则合猪苓汤以清热利水、养阴生津;若伴有心烦失眠,则合黄连阿胶汤以清心火、滋肾水。
痰饮内停,气化不利
表邪不解,随经入腑或素体阳虚等,导致膀胱气化不利,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饮内停,不得上承于口舌,故表现为渴欲饮水,但饮入即吐。故治疗此类口干,不能滋阴补水,而要通阳化气、利水渗湿,恢复膀胱气化之功能。
此类患者多见口干,不欲饮水或饮水即吐,小便不利,头晕、心悸,或咳或喘,或有微热,心下痞或胃脘部振水音,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白滑或水滑,脉浮或弦脉。笔者认为湿胖型体质及外感人群易罹患此证。方选五苓散化裁。
临证化裁:若患者伴有恶寒、发热等表证未解症状,则加荆芥、防风以疏风解表;若患者伴有四肢冰凉、畏寒怕冷、便溏等脾肾阳虚症状,则加附子、干姜以温补脾肾;若伴有腹胀腹痛等气滞表现,则加小茴香、枳壳以温中理气,若患者伴有心烦、舌苔黄腻等水热互结表现,则加猪苓、滑石以清热利湿,若伴有恶心、呕吐,则加苍术、厚朴、陈皮以燥湿和胃、降逆止呕;若伴有咳嗽、咳喘较重者,加葶苈子、杏仁以泻肺平喘,化饮降逆。
肾阳亏虚,津液不化
肾阳亏虚,则蒸腾气化之力减弱,水液停滞下焦,故此类多表现为小便清长,夜尿多。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久之脾阳亏虚,脾失运化,津液不得正常输布,出现口干症状。故阳不气化,津不上承为此证病机之关键。
此类患者多见口干不渴,畏寒肢冷,小便频数,大便溏,腰膝酸软无力,或下肢水肿,舌质淡胖、苔白,脉弱。方选肾气丸化裁。
临证化裁:若患者伴有遗精滑泄,加金樱子、芡实以固肾锁精;若伴有头晕、心悸、水肿等阳虚水泛之证,则合真武汤以温补肾阳、利水消肿;若伴有咳嗽气喘等症状,则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以温肺化饮,敛肺平喘;若伴有五更泻症状,则合四神丸以温补脾肾、涩肠止泻;若伴有五心烦热、口干较甚等阴虚症状,则加麦冬、石斛以滋阴清热。
医案浅析
2025年4月23日初诊:患者康某,男性,58岁,以“口干2个月有余”为主诉前来就诊。
刻诊:患者舌体两侧有灼热感,伴有口苦,不欲饮水,强行饮水后稍过片刻便又感觉口干;时有胃胀,饮凉时加重;饮食尚可,大小便正常,余未诉明显不适,血糖正常;舌质红、苔黄腻,脉弦。
中医诊断:少阳病。
中医证型:少阳郁热证(少阳枢机不利)。
治则:和解少阳、宣发郁热,兼清湿热。
方药:北柴胡15克,姜半夏15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黄芩15克,茵陈30克,生石膏40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黄连6克,干姜6克。共5剂。每天1剂,分2次早、晚温服。
2025年4月28日二诊:患者服药第3天,口干、口苦及舌体两侧灼热感均明显改善,胃胀未再发作,舌脉同前。效不更方,继服上方5剂。
后经电话随访,患者上述症状消失,未复发。
按语:“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结合患者症状及舌脉,可确诊为少阳病。足厥阴肝经循行于两侧,少阳胆热传输于肝,上传于舌,故患者出现舌体两侧灼热感,少阳枢机不利,津液不得上承,同时少阳经郁热,灼烧津液,故患者出现口干症状。少阳枢机不利,影响中焦升降气机,导致胃气壅滞,表现为胃胀等不适。胆热致使胆汁上逆于口,故出现口苦。患者舌苔黄腻,可知其有湿热之征象。笔者分析其病机,考虑为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兼夹湿热,致使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患者平素不能饮凉,故具有寒热错杂之表现。笔者将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合用,以平调中焦,用大量生石膏以快速清解胆胃之郁热,携茵陈以清热利湿,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加少量藿香、佩兰,芳香醒脾、化湿开胃、宣畅中焦以改善湿阻气机导致的胃胀。二诊时,患者已经大好转,故沿用前方。
(作者供职于泌阳县第三人民医院,文章由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李广教授指导)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