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炎:牙龈出血背后的“元凶”
2025-10-14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七版:健康促进 浏览:26046 次□肖晓明
早晨刷牙时,牙刷上沾染的丝丝血迹,洗脸池里晕开的淡红色水痕,或许很多人都曾对此不以为意,简单归结为“上火”。事实上,这很可能是牙龈炎向你发出的求救信号。作为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牙龈炎严重影响口腔健康,若放任不管,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了解牙龈炎,重视刷牙出血问题,守护口腔健康。
牙龈出血背后的“元凶”
牙龈炎主要与牙菌斑的堆积密切相关。牙菌斑是一种黏附在牙齿表面的细菌性生物膜,由细菌、唾液糖蛋白和细菌细胞外多糖等组成。人们日常进食后,食物残渣会残留于口腔,为牙菌斑的滋生提供温床。若不及时清洁,牙菌斑就会在牙齿表面不断积累,其中的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会持续刺激牙龈组织,引发炎症。
此外,牙结石、不良的口腔修复体、食物嵌塞等,也会加重对牙龈的刺激,促进牙龈炎的发展。例如,牙结石是牙菌斑钙化后形成的坚硬物质,其表面粗糙,更易吸附细菌,且难以通过刷牙去除,会持续压迫和刺激牙龈。吸烟人群由于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降低牙龈局部的抵抗力,使牙龈对牙菌斑等刺激因素更为敏感,患牙龈炎的概率也会大幅增加。同时,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会影响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导致牙龈组织对细菌的易感性增强,也容易诱发牙龈炎。
牙龈炎的危害不容小觑
初期的牙龈炎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刷牙或咬硬物时牙龈出血,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牙龈红肿、胀痛,在剔牙或进食时也会出现出血现象。此时若不加以干预,牙龈炎可能逐渐向深部发展,炎症会破坏牙周膜、牙槽骨等牙周组织,进而发展为牙周炎。牙周炎会导致牙龈与牙齿分离,形成牙周袋,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甚至最终脱落。
更值得警惕的是,口腔中的细菌及其毒素可能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全身,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存在关联。例如,牙周炎患者发生冠心病、心肌梗死的风险会增加,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可能影响血糖控制效果,加重糖尿病病情。此外,牙龈炎还会影响牙齿的咀嚼功能,降低生活质量,产生的口腔异味也会给人际交往带来困扰。
预防与治疗牙龈炎的有效方法
预防牙龈炎,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是关键。每天至少早晚两次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采用巴氏刷牙法,确保牙齿的每个面都能得到有效清洁;饭后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清理牙缝,去除嵌塞的食物残渣;定期使用漱口水,抑制口腔细菌生长。同时,建议每6个月至1年到正规口腔机构进行一次洗牙,洗牙能够彻底清除牙齿表面的牙菌斑、牙结石,预防牙龈炎。
一旦确诊牙龈炎,应及时治疗。治疗主要以清除牙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因素为主,洗牙是最基础且重要的治疗手段。洗牙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局部使用药物,如碘甘油等,以减轻炎症。对于炎症较重、存在全身因素的患者,可能还需要配合全身用药治疗。此外,患者在治疗后要严格遵循医嘱,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复诊,防止牙龈炎复发。
刷牙出血不是小问题,它很可能是牙龈炎的警示。重视口腔健康,做好预防和及时治疗,才能避免牙龈炎,拥有健康美丽的笑容。如果你发现自己频繁出现刷牙出血症状,需要及时到口腔医院就诊,别让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莘县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