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静悄悄 中医帮你筋骨牢

2025-10-14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七版:健康促进 浏览:19997 次 

□叶少宏

骨质疏松,这一悄无声息的“健康杀手”,在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达到19.2%,女性更是高达32.0%。骨质疏松并非简单的“缺钙”问题,中医对其早有深入且系统的认知,能从根源上助力人们稳固骨骼健康。
中医将骨质疏松归属于“骨痿”“骨痹”等范畴。《黄帝内经》提出“肾主骨生髓”的理论,肾藏精,精可生髓,髓能养骨,肾气充盈是骨骼强健的根基;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的源头,只有脾胃运化功能正常,才能把水谷精微源源不断地输送至骨骼,为骨骼提供充足的养分;肝主疏泄,负责调节气血运行,若肝气郁结,气血流通受阻,骨骼便会因失于滋养而引发病变。研究结果显示,中医调理骨质疏松的优势在于整体调节,通过对人体内部环境的综合改善,而非单纯依赖补钙,可以有效提升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在不经意间陷入伤骨误区:久坐不动,长期缺乏必要的身体活动,会使气血运行迟滞,骨骼难以得到充足滋养;过度节食减肥,尤其是部分女性盲目追求纤瘦身材,容易损伤脾胃功能,造成气血亏虚;频繁饮用咖啡、碳酸饮料等,容易损耗肾气,干扰骨髓的正常生成。
基于“未病先防”的理念,中医倡导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日常护骨:在饮食方面,多选择黑芝麻、核桃等具有养肾健脾功效的食物,同时避免贪食生冷、油腻食物;在运动上,推荐八段锦、太极拳等温和的运动项目,它们能有效促进气血流通,增强骨骼的韧性;情绪调节同样关键,要尽力避免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以防肝气郁结对骨骼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中医针对不同证型的骨质疏松有着精准的调理策略。对于肾阴虚型,常见症状为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可选用六味地黄丸进行调理,以达到滋阴补肾的目的;肾阳虚型多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背冷痛,金匮肾气丸作为经典方剂,能温补肾阳,改善症状;脾胃虚弱者常伴有乏力、食欲缺乏等表现,参苓白术散能健脾益气,为骨骼输送所需的营养;气滞血瘀证的典型症状是局部刺痛,身痛逐瘀汤可发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此外,针刺和艾灸也是中医调理骨质疏松的常用手段。针刺肾俞穴、命门穴、足三里穴等,或艾灸关元穴、气海穴,能够激发经络气血运行,调节骨骼代谢,促进骨骼健康。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中医调理骨质疏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持之以恒,切不可急于求成。由于骨质疏松病程漫长,患者务必严格遵循医嘱,调整生活方式并按时规范用药,同时定期监测骨密度,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此外,要警惕盲目依赖保健品的问题,许多宣称具有“快速补钙”功效的产品,往往忽视了脾胃的运化功能,可能导致营养物质无法被人体有效吸收,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加重身体负担。
骨质疏松虽然发病隐匿,但是并非无迹可寻、不可防治。中医秉持整体观念,从调理脏腑功能、畅通气血运行入手,既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又能从根本上增强骨骼健康。
 (作者供职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柏塘镇卫生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