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样辨识腹泻背后的湿邪与脾虚

2025-10-14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七版:健康促进 浏览:25746 次 

□张义荣

腹泻在中医学中被称为“泄泻”,是常见的健康问题。“疲乏无力,无精打采”“稍微吃点儿生冷的东西就要立即上厕所”,有的日渐憔悴,有的焦虑抑郁不愿社交。在腹泻背后,湿邪和脾虚两种因素经常单独或共同作用,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引发腹泻。理解它们的特性与关系,有助于科学预防和调理腹泻。
湿邪:腹泻的“外患”与“内忧”
中医将湿邪分为外湿和内湿两类。外湿多为环境潮湿、涉水淋雨等外部因素引起,如夏季长时间处于空调房或梅雨季节潮湿环境,易导致湿邪侵袭人体;内湿则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如过食生冷、油腻食物,或缺乏运动导致脾脏运化水液的能力下降,湿浊在体内积聚。
湿邪致病具有三大特点。
重浊黏滞:湿邪黏滞会阻碍脾胃气机升降,导致脾升清与胃降浊功能失常,患者常感到头身困重、四肢酸楚,大便黏腻不爽,排便后仍有未尽感。
趋下性:湿邪趋下,直接导致肠道水液代谢失常,出现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等症状。
病程缠绵:湿邪导致的腹泻常反复发作,难以治愈,尤其在潮湿季节易加重。
外湿与内湿常相互影响。例如,长期居住潮湿环境的人,若脾胃功能较弱,更易因外湿引发内湿,形成恶性循环。
脾虚:腹泻的“内因”与“根本”
脾虚是中医理论中脾胃功能虚弱的状态,是腹泻的内在根源。脾脏被称为“后天之本”,若脾虚失运,水湿停滞,就会导致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形成腹泻。
脾虚常会出现以下表现。
大便溏薄:粪便不成形,甚至呈水样,伴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腹胀乏力:进食后腹胀明显,肢体倦怠,少气懒言。
面色萎黄:脾胃虚弱导致气血生化不足,面色失去光泽。
食欲减退:对食物兴趣降低,稍食即饱。
脾虚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厚味或生冷食物。
情志失调:长期忧思过度或情绪抑郁。
劳倦过度:体力或脑力消耗过大。
先天不足:素体脾胃虚弱。
湿邪与脾虚的“共谋”
湿邪与脾虚常相互关联,外湿侵袭人体,若脾胃功能强健,可通过运化将湿邪排出;但若脾虚失运,湿邪滞留体内,则生腹泻。反之,内湿也会进一步削弱脾胃功能,形成“脾虚生湿,湿盛困脾”的恶性循环。
例如,夏季贪食冷饮导致脾胃受寒,若原本脾虚,则更易出现腹泻;长期腹泻又会耗伤脾气,使脾虚加重。
科学调理是关键:健脾与祛湿并重
针对湿邪与脾虚导致的腹泻,中医调理强调健脾与祛湿相结合。
饮食调理
避免摄入生冷、油腻、辛辣食物,减少脾胃负担。
多吃健脾祛湿的食物,如山药、薏苡仁、茯苓、莲子、红豆等。
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生活起居
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
适度运动,如散步、练八段锦,通过运动的方式让身体出汗,排除体内湿气,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脾胃功能。
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
情志调节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忧思或情绪抑郁。
中医干预
脾胃虚弱型腹泻可选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方剂健脾益气。
针灸治疗常选取天枢穴、足三里穴、脾俞穴等,调节脾胃功能。
腹泻虽然是小病,但是若长期反复发作,可能影响营养吸收和身体健康。运用中医方法正确辨识湿邪与脾虚的特质,进行科学调理,可有效预防和改善腹泻问题,维护脾胃健康。
(作者供职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