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燕莲
胃肠息肉常常会让人忍不住联想到癌症,甚至把它当成藏在肚子里的“不定时炸弹”。实际上,胃肠息肉没有那么可怕。
什么是胃肠息肉
胃肠息肉是指胃肠道黏膜表面高出周围正常组织的凸起,主要分为胃息肉和肠息肉。胃息肉生长在胃黏膜上,肠息肉多见于结肠和直肠。根据息肉的细胞性质,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类型。这些类型直接决定了息肉的危险等级。
例如,在胃息肉中,增生性息肉较常见,占比高达70%~90%。这类息肉通常体积较小,生长速度缓慢,癌变率不足1%。相比之下,胃腺瘤性息肉虽然仅占胃息肉的10%,但是其癌变率高达10%~20%。因此,胃腺瘤性息肉为高危型息肉。
在胃息肉患者中,少数人有轻微不适,如隐痛、腹胀、泛酸、嗳气或早饱,症状容易被忽视,只有息肉大或位置特殊时,才会有吞咽困难、呕吐等明显症状。肠息肉类似,多数人无症状,只有息肉较大或表面糜烂、出血时,才可能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腹部肿块等症状。
发病原因
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摄入高盐、高脂、低纤维的食物,比如每餐都离不开咸菜、腌肉,喜欢吃油炸食品、加工肉,很少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和全谷物,让胃肠黏膜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高盐饮食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导致黏膜反复受损、修复;时间久了,就可能出现增生,形成息肉。加工肉里的亚硝酸盐等添加剂,在人体内可能转化为致癌物质,增加胃腺瘤性息肉的风险。
不良生活方式 香烟中的尼古丁会刺激胃黏膜,导致黏膜炎症和增生。酒精则会直接损伤胃肠道黏膜,还可能影响肝脏的新陈代谢,间接增加息肉癌变的风险。另外,久坐、缺乏运动的人,肠道蠕动变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过长,其中的有害物质会持续刺激肠黏膜,也容易诱发息肉。
慢性炎症 患者若有慢性胃肠道疾病,胃肠道黏膜会长期发炎。反复修复时,细胞可能异常增生,形成息肉。比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会损伤胃黏膜,引发慢性炎症,增加胃增生性息肉的风险,还可能促进胃腺瘤性息肉形成;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肠道黏膜长期溃疡、修复,容易长炎性息肉,少数情况下可能发展为腺瘤性息肉。
遗传因素 在所有息肉中,家族性腺瘤性息肉是罕见的遗传病,患者青少年时结肠会长出成百上千个腺瘤性息肉;若不及时治疗,患者可能会在40岁左右发展成结直肠癌。此外,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患者的息肉虽然数量不多,但是息肉癌变速度较快,癌变风险远高于普通人。
如何治疗
很多人看到检查报告上写着“发现息肉”,就会非常慌张。其实,发现息肉后,医生会根据息肉的大小、类型、数量、位置,以及有没有异型增生,来决定具体的处理方案。目前,息肉切除大多采用内镜下微创切除,不需要开刀,在做胃肠镜检查时就能完成。因此,患者应遵照医嘱,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怎样预防
调整饮食结构 饮食是预防胃肠息肉的关键。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全谷物,少吃香肠、培根、火腿、腊肉等加工肉;同时,每天摄入足够的水,保持肠道湿润,促进排便,减少粪便对肠黏膜的刺激。
控制体重 要想预防息肉,我们还要控制饮食和适度运动。我们要每周至少进行3次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控制体重。
定期筛查 胃肠息肉大多无症状,只有通过筛查才能发现。高危人群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做胃肠镜检查。普通人群,应在40岁~45岁做第一次胃肠镜检查,之后定期复查。
有哪些误区
误区一:所有胃肠息肉都会癌变
这是常见的误区之一。其实,只有腺瘤性息肉等少数高危类型的息肉才有癌变的风险。大多数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癌变的风险非常低,甚至不会癌变。
误区二:息肉切了就没事了,不用复查
很多人觉得,息肉切了就一劳永逸了。其实,息肉有复发的可能性,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的复发率较高。因此,息肉切除后,患者也要定期复查。
误区三:吃保健品能消除息肉
很多人相信市面上的保健品,觉得不用做手术就能消除息肉。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目前,没有任何保健品被证明能有效消除胃肠息肉,反而可能因为延误治疗时机,导致息肉发展成癌症。
(作者供职于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