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理念在消化系统疾病预防中的应用
2025-10-18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五版:健康促进 浏览:22789 次 【查看证书】
□张义荣
中医“治未病”理念源于《黄帝内经》,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即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增强体质、及时干预疾病进程,实现从疾病预防到康复的全周期健康管理。这一理念与现代医学“预防为主”的健康观高度契合,在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中具有重要作用。
“未病先防”,从根源上切断疾病诱因
饮食有节,调和脾胃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规律是保护消化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建议每日三餐定时定量,早餐以温热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小米粥、山药羹;午餐注重营养均衡,可以吃富含优质蛋白与膳食纤维的食物;晚餐宜清淡,睡前2小时~3小时避免进食。要根据体质选择食物:脾胃虚寒者宜食红枣、南瓜;湿热体质者应少食油炸、甜腻食品;普通人可多吃健脾益胃的薏米、白扁豆,避免过量摄入生冷、辛辣食物,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运动适度,促进气血流通
适量运动能增强脾胃功能。推荐每日散步30分钟,或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功法。这些运动通过调节呼吸节奏与肢体动作,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吸收。例如,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动作,通过拉伸腹部肌肉,可改善脾胃运化能力。运动需循序渐进,体质虚弱者可从每日10分钟开始,逐渐增加强度。
情志调摄,避免肝郁伤脾
中医强调“情志致病”,长期焦虑、愤怒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功能。现代人压力大,易出现食欲不振、胃胀等症状,这正是“肝木克脾土”的体现。建议通过听宫调音乐(如《彩云追月》)、向亲友倾诉或写日记等方式改善情绪。此外,每日睡前泡脚15分钟,按摩脚底涌泉穴,既能放松身心,又能通过温热刺激促进脾胃气血运行。
“既病防变”,早期干预阻断疾病进展
辨识体质,个体化预防
中医将体质分为阳虚、阴虚、湿热等类型,不同体质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易感性不同。例如,阳虚体质者易患胃寒、慢性腹泻,需避免进食生冷食物,冬季可食用羊肉、生姜温补;湿热体质者易发生胃炎、口臭,应少食火锅、烧烤,多喝薏米赤小豆汤清热利湿。通过体质辨识,可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预防方案。
穴位保健,日常养护脾胃
足三里穴是调理脾胃的“明星穴位”,位于膝盖外侧下方。每周艾灸足三里穴2次~3次,每次15分钟,可增强脾胃功能,预防消化不良、胃痛等问题。此外,每日早晚顺时针按摩腹部5分钟,或点按中脘穴,能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腹胀。
“瘥后防复”,巩固疗效防复发
饮食调理,修复脾胃功能
病愈初期,脾胃功能尚未完全恢复,需避免暴饮暴食或过早进补。建议“少食多餐”,以粥、汤等易消化食物为主,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例如,慢性胃炎患者康复期可进食山药莲子粥,既滋养脾胃,又避免加重身体负担。
四季调养,顺应自然规律
中医强调“天人相应”,根据季节变化调整养生策略。春季风邪盛行,需防寒保暖,少食辛辣发散之品;夏季湿热交蒸,可食绿豆汤、冬瓜汤清热解暑;秋季干燥易伤胃阴,宜多吃银耳、秋梨润燥;冬季寒邪侵袭,应食用羊肉、核桃温补脾肾。通过顺应四时变化,可减少外界因素对消化系统的刺激。
(作者供职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