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坐月子 加速产后恢复
2025-10-18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五版:健康促进 浏览:17027 次 【查看证书】
□冯美丽
坐月子是中国传统产后护理习俗,承载着对产妇的关怀,但一些做法会影响产后恢复。科学坐月子并非否定传统,而是结合现代医学知识,为产妇制定科学、高效的恢复方案,帮助产妇更快地恢复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传统坐月子存在诸多误区,比如“月子里不能洗头洗澡”。这种说法认为产后洗头洗澡会导致寒气入侵,引发月子病。实际上,产后产妇容易出汗,若长期不清洁,皮肤表面细菌滋生,可能会引发感染。科学的做法是,产后3天~7天,产妇体力有所恢复后,便可洗头洗澡,洗头时水温控制在37摄氏度~40摄氏度,洗澡时以淋浴为主,时间控制在10分钟~15分钟内,洗完后及时擦干身体、吹干头发,避免受凉即可。
“产后必须大补特补”也是常见的认知误区。不少家庭会给产妇准备大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如猪蹄汤、鸡汤等,认为这样能补充营养,帮助下奶。其实,产后初期,产妇的肠胃功能较弱,过量摄入油腻食物会增加肠胃负担,导致消化不良,还可能引发乳腺堵塞。要科学饮食,应遵循“清淡易消化、营养均衡”的原则。产后第一周以流质和半流质食物为主,如小米粥、蔬菜汤、鸡蛋羹等,帮助肠胃功能恢复;第二周可逐渐增加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鱼肉、瘦肉、豆制品等,同时搭配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保证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摄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适当运动对产后恢复至关重要,但传统观念认为“月子里要卧床静养,不能下床活动”。这种做法会导致产妇血液循环减慢,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还可能影响恶露排出。产后第一天可在床边缓慢走动,每天坚持10分钟~15分钟。产后第一周可进行简单的产后操,如腹式呼吸、盆底肌收缩运动等,帮助恢复腹部肌肉的力量和盆底肌功能。产后42天,经医生检查确认身体恢复良好后,产妇可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如快走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产后心理调节容易被忽视。部分产妇会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若不及时疏导,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和产后恢复。家人应给予产妇足够的关心和陪伴,多与产妇沟通、交流,帮助产妇缓解心理压力。产妇应学会调整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可通过听音乐、阅读、与其他产妇交流等方式放松心情。
此外,产妇所处的环境也会影响恢复效果。产妇居住的房间应保持安静、整洁、通风良好,温度控制在22摄氏度~26摄氏度,湿度保持在50%~60%。避免房间内人员过多,为产妇创造一个舒适的休息环境。同时,产妇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8小时,避免熬夜,有利于身体机能的恢复。
产后42天的复查是重要环节。产妇应按时到医院进行复查,检查项目包括子宫恢复情况、盆底肌功能、伤口愈合情况等。医生会根据复查结果,为产妇制定个体化的恢复方案。若发现问题,医生会及时处理。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邹平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