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针回血后医患如何有效沟通

2025-10-18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四版:天使之声 浏览:17883 次 

□李晨阳

本文以留置针回血引发的医患沟通事件为例,指出核心矛盾是专业判断与患者认知担忧的冲突,及衍生的信任、医疗决策、流程记录风险。
笔者提出“评估+沟通+记录”双闭环流程,强调规范操作、共情沟通、全流程记录的重要性,最终点明护理安全需要规范操作与患者知情放心相结合,以实现安全与信任的目标。

近期,病区发生1例留置针相关医患沟通事件:一名携带普通留置针的患者,因体位变化(翻身、抬手)导致留置针内出现少量回血。当班护士按照护理规范完成评估(确认穿刺处无红肿疼痛、导管无移位、回血为新鲜液态且无凝固),判断导管通畅且无血栓风险后,直接为患者继续输液(继续输液过程顺利,患者无任何不适)。但是患者及患者家属发现回血后,因对“留置针回血是否会形成血栓”存在担忧。尽管护士已经向其说明“评估合格可继续输液”,但是患者仍然坚持要求拔除留置针并重新穿刺。
由于护士初期仅强调“操作没问题”,未充分共情且未透明化解释评估依据,导致患者及患者家属情绪愈发激动。
最终,护士长通过进一步沟通化解了矛盾。这件事暴露出核心风险——即使护士操作符合规范,若是忽视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情绪与认知差异,则可能引发医患信任危机。
那么,护士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

本次事件的关键并非“操作不规范”,而是“专业医疗判断”与“患者过度谨慎(认知偏差)”引发的冲突,护士若应对不当,将衍生多重风险。
医患信任风险​
护士若以“我评估过了,肯定没问题”为理由回避患者的担忧,会让患者觉得“护士不重视我的顾虑”,从“担心血栓”升级为“不信任医务人员”,甚至引发纠纷。​
医疗决策风险​
若无原则妥协满足“拔针重扎”需求,将增加患者穿刺痛苦(尤其妇科患者,多为反复治疗,血管条件有限)、血管损伤风险,且新穿刺的留置针仍可能因体位变化出现回血,反而加重患者的焦虑;若强行继续输液,则可能激化患者的情绪,违背“患者知情同意”原则。​
流程管理风险​
护士若未将“评估过程、沟通内容、患者选择”完整记录,后续若出现问题(如患者追溯“为何当时没拔留置针”),将缺乏追溯依据,存在管理漏洞。​
第一步:先做“规范评估”
规范处置与沟通一体化流程(操作+沟通双闭环),为沟通提供“硬依据”(操作基础)。
在继续输液前,护士必须完成3项评估,且同步让患者或患者家属“看得见、听得懂”,避免“护士自说自话”。
“看2点”:穿刺处——护士应展示给患者“您看这儿不红不肿,没有鼓包,说明针位置正确、没渗液”。回血状态——护士应指给患者看“导管里的血液是鲜红色的,没有血块、絮状物”,这是新鲜血液,不是血栓。
“试1次”:用10毫升生理盐水(禁止用<10毫升注射器)轻推1毫升~2毫升,边推边说:“您感受一下,我推药的时候几乎没有费力气,您也不疼吧?这说明导管是通畅的,继续输液没问题。”​
“记清楚”:护士将评估结果同步口头告知患者,后续无论沟通结果如何,均需要在护理记录单上注明“留置针评估:穿刺处无异常,回血新鲜,推注生理盐水通畅,符合继续输液的标准”。​
第二步:再做“分层沟通”
化解担忧+引导理性选择(沟通核心)。根据患者的情绪,分“担忧解释”和“坚持拔针”两层沟通,核心是“先共情,再讲依据,最后给选项”。
场景1:患者或患者家属仅担忧,未明确要求拔针。
参考话术:“阿姨,我刚才看到您盯着留置针皱眉头了——换成我家里人住院,看见导管里有血液,肯定也会担心,这种担心太正常了,我特别理解。但是您放心,我刚才专门检查了:您这血是新鲜的,管子也通常,就像您平时抽血后,护士用盐水把针管里的血冲回血管一样,这点儿血送回去不会有任何问题。继续输液后我先在这儿守5分钟,您要是觉得手疼、胀,随时叫我,之后每半小时我也会过来看看,有问题咱们马上处理。”
场景2:患者或患者家属坚持要求拔针重扎。
参考话术:“我特别懂您想‘重新穿刺才能更放心’的想法,毕竟关乎自己的健康,谨慎一点儿是对的。但是有两件事得跟您说清楚,帮您多考虑一下:您这一根留置针才留置了1天,血管条件本来就挺好的,拔了重新穿刺不仅得多疼一下,还需要重新找合适的血管,反而容易伤身体;重新穿刺后,翻身、抬手也可能再次回血,到时候您又得担心,反而闹心。我们查过现有的留置针是安全的,继续输液后我多盯着,要是您还是坚持拔针,我也尊重您的选择(说明‘医务人员已告知利弊,患者仍坚持拔针’)。我再请护士长过来一起确认下,您看行吗?”​
第三步:最后做“闭环记录”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选择执行操作,闭环记录(收尾关键)。
选择继续输液:继续输液后,护士应调节滴速,观察10分钟,患者无不适后再离开,记录单补充“已向患者或患者家属解释继续输液的安全性,患者知情同意,继续输液后无异常”。
选择重新穿刺:必要时,护士应先让患者或患者家属签署“知情选择书”(注明评估结果、利弊告知、患者选择);必要时,护士应请护士长共同沟通,确认重新穿刺后记录操作过程及患者的感受,并向患者重申:“新针若出现回血不用慌,随时叫我。”​
风险警示与科室要求​
禁止3类错误行为 护士不评估,直接为患者继续输液(无依据的“正确操作”,本身就是风险);只讲“操作没有错误”,不讲“为什么没有错误”(忽视患者认知差异,引发对立);继续强行输液,或随意妥协拔针(不做利弊说明,不记录,留下纠纷隐患)。​
牢记沟通核心原则 护士不应与患者“争对错”,只与患者“讲依据”——护士的目标不是“证明自己专业”,而是“让患者理解专业”,把“评估过程”变成“让患者放心的过程”,把“医疗决策”变成“医患共同商量的结果”。​
强化“操作+沟通”双记录 所有留置针回血处置,护士必须同步记录“评估内容、沟通要点、患者选择、操作结果”,确保每一步都可以追溯,既保护患者权益,也规范护理行为。​
护理安全从来不是“护士觉得没问题”,而是“护士操作规范+患者知情放心”的结合。
本次事件提醒我们:即使是“留置针回血”这样的常见情况,也需要用“专业评估”打底,用“共情沟通”搭桥——少一句“没问题”,多一句“您看,是因为……导致的,所以这样操作没问题”,才能既守住医疗原则,又化解患者顾虑,真正实现“安全护理+信任医患”的双重目标。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人民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