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护理的三个服务维度
2025-10-18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四版:天使之声 浏览:14384 次
□王晶晶
有人说门诊护士的工作重复而单调,而我却在这方寸之间,窥见世间百态。这里虽然无重症监护病房里的惊心动魄,却承载着女性对健康的渴望、对疾病的恐惧。日复一日的分诊、引导和健康教育,于我而言,绝非机械的流程操作,而是传递医学温度、践行人文关怀的契机。我始终坚信,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并非只是护理流程,我们提供的不仅是技术服务,还有触及心灵的人文关怀。
精准高效,构建安全信任的“物理空间”
优质服务的基础,是专业与信任。门诊作为患者就医的首站,要用精准和效率,为患者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
“预判式”分诊,为医生打好前站 分诊远非简单的排队叫号,护士要熟练掌握妇科急危重症的临床表现,通过患者主诉、体态及简单问询(如停经史)快速进行风险分级,精准识别宫外孕等急症,使其优先处置,为抢救赢得时间。这种精准分诊,既是医疗安全的保障,亦是医患信任的基石。
“一次性”告知,做患者的“导航仪” 面对检查、化验、取药这些流程和陌生的楼层环境,常常让初次就诊者茫然无措。在工作中,护士要始终坚持“一次性告知”原则,用最简洁的语言为患者说明最佳检查路径,必要时辅以纸条提示。这一小小举动,能有效减少患者奔波,极大缓解其无助感。
隐私守护,打造安全的“私密空间” 妇科疾病涉及女性最私密的领域。在工作中,护士要时刻绷紧“隐私保护”这根弦。患者就诊时,确保一人一诊室;引导患者进入检查室时,确认窗帘已拉好、门窗已关闭等。让每一位女性在踏入诊区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被尊重和保护,这是优质服务不可妥协的底线。
共情沟通,营造倍感尊重的“心理空间”
如果说精准高效是服务的骨架,那么共情与沟通就是服务的血肉。护士要学会“看见”疾病背后的人,用沟通搭建一座信任的桥梁。
倾听,胜过千言万语 很多患者需要的不仅是一个治疗方案,更是一个倾诉的出口。面对有情绪问题的患者,即使再忙,也要耐心倾听她们的担忧和困惑。有时,患者的诉说中藏着诊断线索,更多的时候倾诉本身就是一剂良药。一位更年期女士在倾诉后对我说:“谢谢您听我说话,我心里松快多了。”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倾听是“最高级的尊重”。
语言,是带有温度的“处方” 我们习以为常的医学术语,对患者而言可能是冰冷而陌生的,我们要努力做医患之间的“翻译官”,用温暖而通俗的语言向患者解释疾病知识。如在解释“宫颈囊肿”时,要比喻说“就像脸上长的痘痘一样,是宫颈腺体正常的分泌物没有顺利排出去形成的。这种情况很常见,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语言的改变,背后是视角的转换,从疾病的视角,转向人的视角。
非语言沟通,无声却有力 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一次在患者因脱衣动作缓慢时的耐心等待,一次在她因疼痛而紧张时轻轻地握手……这些细微之处的体谅,往往比任何华丽的辞藻更能传递关怀。这种无声的共情沟通,能瞬间建立起信任的桥梁,让关怀直抵人心。
赋能引导,拓展延续照护的“成长空间”
优质服务的更高层次,是赋予患者管理自身健康的能力和信心,做一名健康教育的“播种者”和患者自我效能的“激活者”。
把握“教育时刻”:除了针对大众的宣教活动之外,要善于捕捉关键的“教育时刻”。如为阴道炎患者进行用药指导时,普及预防疾病复发的知识;为意外怀孕做流产手术的患者,普及避孕知识等。这种碎片化、场景化的健康教育,令人印象深刻,效果更佳。
提供“可带走”的资源 要制作了一系列图文并茂、简洁易懂的健康教育处方和科普二维码。如:接种HPV(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锻炼盆底功能、更年期保健等知识,患者只需扫码就能观看视频、阅读详细的资料。相当于把一位“口袋里的护士”带回家,将门诊的关怀延伸至患者家庭。
赋予选择的权利 特别是在涉及生活方式调整、长期管理策略时,避免说“你必须怎样”,而是提供信息,帮助她分析利弊,最终支持她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让患者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提升治疗的依从性。
门诊护理工作的伟大,藏在每一次耐心指引、每一句温暖话语和每一个守护的细节中。我们应做这方寸之间的“温暖守护者”,于细微处见光芒,于平凡中守初心,以专业的服务能力夯实信任之基,以共情聆听心声,以赋能点亮未来。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本文由何剑烁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