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圆方
我至今还记得那个因坠落导致颅脑损伤的孩子刚住院时,病房里的空气凝重得让人透不过气。
孩子的奶奶坐在床边,花白的头发像打了结的麻绳。她将孩子搂在怀里,胳膊肘支在腿上,弓起的后背绷得像一张拉满弦的弓。连护士想将孩子放到床上检查,她都猛地收紧手臂,眼神里充满了惊恐与防备。
孩子的爸爸沉默地坐在一旁的椅子上,嘴唇动了动,最终却什么也没说,只是化作一声声叹息。他几次伸出手,想帮母亲整理被孩子蹭乱的头发,最终又轻轻地缩了回去。
第一次查房时,我特意在孩子的奶奶身边多停留了一会儿,轻声说:“阿姨,您抱了这么久,手臂都僵硬了吧?我帮您揉揉?”她没开口,眼泪先掉了下来:“都怪我,我就是个罪人……要是当时我不分心,专心照看孩子,孩子就不会摔伤了……”
孩子的爸爸这才开口:“妈,您别这样,谁也不想发生这样的事。我也有责任。”孩子的爸爸说着,把椅子往孩子的奶奶身边挪了挪。孩子的奶奶像是没听见,只是反复念叨:“都怪我分心了……”
此后每次查房时,我都会绕到孩子的病床前,先问问孩子情况,再陪着孩子的奶奶聊几句家常。有一次,孩子的奶奶提起以前在单位当会计,账算得比电脑还准。我顺势接话:“那您肯定特别细心严谨,不然哪能把账管得那么好?”
她愣了一下,嘴角向下撇了撇:“现在不行了,连个孩子都看不好……”孩子的奶奶顿了顿,又低声说:“其实家里大小事都是我操心,像孩子的医保参保手续,每年都是我跑前跑后,今年还没来得及办理……”
我搬了个小凳子坐在孩子的奶奶旁边:“您看,家里家外都靠您,操心的事多了,难免有顾不过来的时候。您退休了还帮着儿子儿媳带孙子,这份担当可不是谁都有的。您要是垮了,孩子的爸爸更难了。”孩子的奶奶闻言,往儿子那边看了一眼,抱着孩子的手臂似乎松了一点儿。
第二天一大早,我刚到病房门口,就听见里面低低的争执声。孩子的爸爸扶着孩子奶奶的肩膀说:“妈,您都两宿没合眼了,我替您抱一会儿行不行?您这样下去,孩子还没好,您先倒下了!”孩子的奶奶把脸埋在孩子的襁褓里:“我不松,万一我再走神儿……”
我推门进去,笑着提议:“阿姨,咱们把孩子放到床上,您坐在旁边守着,我教您怎么托着孩子的头,既安全又省劲儿,您试试?”孩子的奶奶犹豫了很久,终于慢慢松开胳膊,眼睛却一眨不眨地盯着,手始终悬在半空,仿佛随时要扑过去。
那天下午,我又对孩子的奶奶说:“阿姨,孩子的爸爸刚才还跟我说,让我劝劝您别总抱着。他说您年轻时在单位年年拿先进,这次是一个意外,让您别太紧张了。”
孩子的奶奶抬起头,眼里有了点儿光:“他真这么说?”
孩子的爸爸赶紧点头:“妈,护士长说得对,您一直都是家里的主心骨。”
后来有一天,孩子的爷爷来了,我对孩子的爷爷说:“叔叔,您看阿姨在这儿尽心尽力照顾孩子,一门心思盼着孩子好。”孩子的爷爷也叹气:“她就是太自责了,我们都没怪她。”孩子的奶奶听着,眼泪掉了下来,这次她没再念叨“都怪我”,而是抬头问我:“护士长,您不嫌我这个老太婆啰嗦啊?天天听我念叨这些烦心事。”
我笑着帮她擦了擦眼泪:“阿姨,您愿意跟我说心里话,说明您信得过我,我高兴还来不及呢。”
大概过了四五天,我查房时看到,孩子的奶奶正坐在床边的椅子上,用棉签蘸水给孩子湿润嘴唇,动作轻柔得像拈着一片羽毛。孩子安安稳稳地躺在小床上,孩子的爸爸在一旁收拾东西,嘴里哼着不成调的歌。见我进来,孩子的奶奶有点儿不好意思地站起来:“护士长,昨天孩子哼了两声,我居然敢给他换尿布了。”
我笑着回应:“您看,您本来就这么能干。”
后来,孩子的伤势渐渐好转,各项指标平稳。出院那天,孩子的奶奶拉着我的手,眼圈红红地说:“护士长,我已经打市长热线表扬你们了,不仅是因为你们治好了孩子,更是因为你们让我知道,我不是个只会添乱的老太婆。尤其是您,总是愿意听我唠叨,跟您说说话,我心里的‘疙瘩’就解开了。”
看着他们一家人走出病房,孩子的爸爸抱着孩子,孩子的奶奶跟在旁边,脚步轻快得像卸下了重担。我忽然明白了,叙事护理哪是什么复杂的技巧,不过是蹲下来,倾听患者的心声。
(作者供职于南阳市中心医院儿童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