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精神分裂症吗

2025-10-18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四版:天使之声 浏览:24410 次 


□席娜

日前,一对父子走进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刘俊德的诊室里。父亲满面愁容,急切地向医生诉说儿子的异常;一旁的年轻人则呆立着,面无表情,还不时莫名发笑。
这个年轻人两年前大学毕业,步入职场后状态逐渐变得懒散被动,眼神呆滞,不仅敏感多疑、常自言自语,还会无故发笑或对人冷笑,对生活和工作毫无规划。后来,他索性独居一室,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交流,几次恋爱也都无疾而终。在父亲看来,儿子的变化全是恋爱受挫引发的心理问题,可医生经过详细问诊与检查,给出的诊断却是精神分裂症。
“不会、不会!我见过精神分裂症患者,我儿子不疯不傻,怎么会是这个病?”父亲当场面露不悦,始终无法接受诊断结果。最终,他在医生劝说下离开,却未遵照医嘱为儿子治病。数月后,这对父子再次出现在医院——父亲一见到医生便痛哭流涕:“后悔没听您的话!孩子已经两个月没出过家门,总说有人要杀他,连饭都不肯吃,说饭里有毒,实在没办法了又来求助。”
这样的场景,在精神科并不少见。刘俊德指出,很多患者家属明明察觉患者的异常,可一听到“精神病”3个字,第一反应往往是恐惧、回避,甚至觉得是“耻辱”,宁愿将患者的症状归纳为“心理问题”,也不愿面对可能的精神疾病。
这种认知偏差,根源在于大众对精神疾病的错误认知与偏见。多数人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印象还停留在“疯疯癫癫”“胡言乱语”的刻板形象里,误以为患者必然“疯或傻”,却忽视了精神疾病的多样性。尤其是精神分裂症,不少患者起病缓慢、症状隐蔽,早期可能只是性格改变、行为异常,并非一发病就表现出极端状态。同时,家属往往过度关注发病原因,比如将患者的变化归咎于“恋爱受挫”“工作压力大”等现实事件,却忽略了症状本身的严重性,也未意识到:很多精神疾病的发病并无明显的诱因,即便有外界压力,也可能只是导火索,而非根本原因。
更关键的是,大众对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的界限存在模糊认知,常将二者混淆。事实上,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心理问题多由工作、学习、婚恋、人际关系等现实压力引发,核心是心理冲突,患者会主观感受到焦虑、抑郁、恐惧等痛苦,且有主动就医的意愿,这类问题主要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缓解;而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更多与遗传、神经系统生物化学异常等因素相关,患者表现为思维、情感、行为的不协调,比如出现幻觉、妄想、情感淡漠等症状,他们往往不会觉得自己“有病”,既感受不到自身行为给他人带来的痛苦,也缺乏主动求治的愿望。治疗时,患者需要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为主,心理干预仅为辅助。
如今社会压力增大、竞争加剧,精神疾病发病率有所上升,但“谈精神病色变”的偏见仍未消除。不少家属因认知误区,将早期精神分裂症误判为“心理问题”,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就像这位年轻人,从最初的行为异常,发展到出现被害妄想、拒绝进食,病情严重程度大幅增加,治疗难度也随之上升。
若大众能多了解精神卫生知识,学会识别精神疾病的早期信号,比如持续的情绪淡漠、行为怪异、敏感多疑、脱离现实等,及时带患者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就能“早识别、早治疗”,尽量减少疾病对患者和家庭的伤害。
 (作者供职于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