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焦虑的5分钟呼吸法

2025-10-18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七版:健康促进 浏览:15213 次 


□刘顺杰

焦虑发作的核心是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当大脑感知到威胁时,会启动“战斗或逃跑”反应,释放肾上腺素,导致心率加快、肌肉紧绷、呼吸变浅。这种浅快呼吸会进一步影响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引发头晕、手脚麻木等过度换气症状,形成“生理反应-心理恐慌”的恶性循环。而呼吸训练能直接作用于自主神经系统:通过主动调节呼吸频率与深度,可以刺激负责休息与消化功能的副交感神经,抑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5分钟呼吸法的核心步骤如下:首先是环境准备。需要选择安静的空间,保持坐姿或平卧位,确保脊柱自然伸展;若在公共场所,可以通过闭眼或凝视固定点减少外界干扰。其次是呼吸模式调整,主要包含3种方式:“4-7-8”呼吸法(用鼻子缓慢吸气4秒→屏息7秒→用嘴缓慢呼气8秒,通过延长呼气时间激活副交感神经)、腹式呼吸法(将一只手放在胸部,另一只手放在腹部,吸气时腹部隆起且胸部保持静止,呼气时腹部收缩,以膈肌而非胸部肌肉呼吸,频率控制在每分钟6次左右,即吸气4秒、呼气6秒)、箱式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4秒→呼气4秒→屏息4秒,循环进行,等时间、节奏适合高度紧张场景)。最后是专注力引导。需要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呼吸过程中,感受空气进出鼻腔的温度;腹部起伏度;若思绪飘散,只需要将注意力拉回到呼吸感受上。
从科学原理来看,缓慢深呼吸能增加肺泡通气量,提升血液氧合效率,同时刺激迷走神经(副交感神经的主要组成部分),降低心率与血压。据相关报道,持续5分钟的腹式呼吸可以使心率变异率(HRV)提升30%,而HRV是自主神经系统平衡的关键指标。专注呼吸的过程相当于正念训练,能中断焦虑的思维反刍。相关研究表明,规律练习呼吸法的人群在焦虑量表(BAI)中的得分降低42%,且效果可以持续至训练后6小时。
该方法的适用场景包括急性焦虑发作(如恐慌发作前兆)、重要场合前的紧张调节(如演讲、考试)、日常压力管理(作为冥想简化版)。
注意事项主要包括4点:避免过度换气,若出现头晕则需要缩短屏息时间或改为纯腹式呼吸;调整姿势,躺姿时可以在膝盖下垫枕头以减轻腰部压力;坚持长期练习,每天2次(早晚各5分钟)可以增强自主神经系统调节能力,即使中断也能产生一定效果;明确禁忌人群,严重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此外,5分钟呼吸法可以与认知行为疗法(CBT)中的“挑战灾难化思维”协同使用。这种“生理调节+认知重构”的双轨干预,能显著提升焦虑应对效率。
焦虑的本质是身体对压力的过度反应,而呼吸是连接身体与意识的桥梁。5分钟呼吸法不需要特殊设备或场地,采用简单的生理调节即可打破焦虑循环,为焦虑干预提供便捷且科学的解决方案。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第三荣军优抚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