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心跳乱了节奏,是病吗

2025-10-18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健康促进 浏览:23301 次 

□贾清华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过心跳突然加快、变慢或不规则的体验,这种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心律失常。当心脏的节律脱离正常“节拍”,人们常常会感到疑惑:这种心跳乱了节奏到底算不算病?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得先了解正常的心跳节律。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心跳频率通常为每分钟60~100次,且节律规整。心脏的规律跳动依赖于其内部精密的电传导系统:窦房结作为“司令部”发出电信号,经传导系统传递,促使心肌细胞有序收缩和舒张。当这系统出现异常或心肌细胞兴奋性改变,就会导致心跳频率、节律等出现异常,引发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成因多样。一些生理性因素可诱发心律失常,比如剧烈运动时,心脏为满足身体对氧气和能量的需求会加快跳动;情绪激动、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可能导致心跳暂时改变;饮酒、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诱发心律失常。此类心律失常持续时间较短,去除诱因后即可消失,一般无须特殊治疗,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疾病。

    但部分心律失常由病理性因素引起,需高度重视。心脏本身的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会损伤心肌或电传导系统,影响心脏节律。其他系统疾病也可能引发,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会导致心跳加快,严重电解质紊乱会影响心肌兴奋性,诱发心律失常。某些药物副作用也可能干扰电传导系统。此类心律失常常反复出现,可能伴有头晕、乏力、胸闷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

    心律失常按心跳频率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两类。快速性包括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等;缓慢性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偶发的房性或室性早搏在健康人群中较为常见,若无明显症状无须处理;而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可能增加血栓、心力衰竭、猝死风险,需及时诊治。

    诊断心律失常需结合症状、病史及相关检查。常规心电图可记录心脏特定时刻的电活动;动态心电图能连续监测24小时以上的心脏电活动,有助于发现间歇性发作的心律失常;心脏超声可评估心脏结构与功能,排查器质性病变;对于复杂病例,还需通过心脏电生理检查明确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和传导路径。

    治疗心律失常需根据其类型、严重程度及病因来确定方案。生理性心律失常主要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改善,包括规律作息、避免劳累、戒烟限酒、减少咖啡和浓茶摄入、保持情绪稳定等。病理性心律失常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可能需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若药物疗效不佳或病情较重,则需要采取心脏电复律、导管射频消融术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总之,心律失常不等同于疾病,可能是生理性暂时现象,也可能是病理性表现。出现心跳异常不必恐慌,但也不能轻视,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类型和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大多数心律失常都能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供职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