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和胃降逆法治疗胃酸反流

2025-10-18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健康促进 浏览:20385 次 

 

□卢美琪

    胃酸反流是常见的消化问题,表现为烧心、口苦、咽喉异物感,严重时会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中医认为,这类症状多与脾胃功能失调、胃气上逆有关。通过和胃降逆的中医调理方法,既能缓解症状,又能从根源上改善体质。

    胃酸反流的中医认识:胃气为何“逆流而上”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负责消化吸收。正常情况下,胃气应向下运行,若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导致脾胃升降失衡,胃气便会“逆流而上”,引发胃酸反流。其常见诱因如下:

    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油腻食物或暴饮暴食,加重胃部负担。

    情志失调:长期焦虑、压力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

    体质虚弱:脾胃功能不足,无法正常运化食物。

    中医和胃降逆的核心方法

    和胃降逆是中医治疗胃酸反流的核心原则,主要通过中药、针灸、推拿及饮食调整等方法,恢复脾胃正常的升降功能与平衡。

    中药调理:辨证用药,精准改善

    中医根据不同体质和症状,将胃酸反流分为肝胃郁热、脾胃虚寒、痰湿中阻等类型。肝胃郁热型表现为泛酸伴口苦、烦躁,常用左金丸清肝泻火。脾胃虚寒型表现为泛酸伴胃凉、乏力,宜用香砂六君子汤温中健脾。痰湿中阻型表现为泛酸伴腹胀、舌苔厚腻,可选用二陈汤合平胃散燥湿化痰。需要注意的是,中药需由中医师辨证后开具方剂,避免自行用药。

    针灸疗法:疏通经络,调节胃肠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针灸此穴可健脾和胃,提升胃气。中脘穴位于上腹部,是胃的募穴,针灸此穴可直接缓解胃部不适。内关穴位于前臂内侧,针灸此穴可宁心安神,改善恶心、呕吐。需要注意的是,每周针灸2次~3次,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分钟~30分钟。同时配合艾灸神阙穴,温中散寒效果更佳。

    推拿按摩:轻柔手法,促进运化

    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轻柔按摩腹部,以促进消化。用拇指按压双侧足三里穴,每次3分钟,可缓解胃胀。需要注意的是,操作时手法需轻柔,饭后1小时内不宜操作,每日早晚各1次。

    日常调理:细节决定效果

    饮食调整:清淡易消化是关键

    宜食小米粥、山药、南瓜等健脾食物。忌食刺激性食物。少饮浓茶、咖啡。同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细嚼慢咽。泛酸发作时,建议含服姜片或咀嚼生花生米,可暂时中和胃酸。

    情志调节:保持心情舒畅

    长期焦虑会导致肝气犯胃,加重胃酸反流。可通过运动(如练习八段锦、打太极拳等舒缓运动)、听音乐等舒缓情绪。同时要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生活细节:减少胃酸反流诱因

    睡觉时可将床头抬高15厘米~20厘米,避免腹压增高。选择宽松的衣物,避免穿紧身裤压迫腹部。

    什么情况下需要就医

    若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进行胃镜检查:

    1.呕血、黑便。

    2.持续消瘦、贫血。

    3.中医调理2周后未缓解或出现医师认为需要胃镜检查的其他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调理需坚持3个月~6个月以巩固疗效,治疗期间定期复诊,由医师调整方案。

    胃酸反流虽然很常见,但是通过中医和胃降逆的调理方法,结合饮食、情志和生活习惯的调整,大多能得到有效改善。

 (作者供职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