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吞咽障碍患者误吸风险的六步骤

2025-10-18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健康促进 浏览:25530 次 

□丁芳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帕金森病等多种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其主要风险为误吸,即食物或液体误入气管,可能导致吸入性肺炎、窒息等严重后果。通过科学调整饮食方式可有效降低风险,以下6步实操指南有助于患者及照护者规范进食流程。

    第一步:精准调整食物形态

    根据吞咽功能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食物稠度是预防误吸的基础。流质食物需用增稠剂调至蜂蜜状或布丁状,避免直接食用清水、稀粥等易流动液体;固体食物应切碎成小丁或捣成泥状,并搭配米糊、藕粉等淀粉类糊状物,以增加黏性。需注意避免给患者食用过硬或过黏的食物,这类食物易黏附于咽喉壁或突然阻塞气道。

    第二步:控制进食速度与量

    每次进食的食物量需严格控制,成人每次5毫升~10毫升,儿童减半。进食时应遵循“少量多次”原则,每口食物吞咽完毕后,需确认患者咽喉部已清空,再进食下一口。严禁催促患者快速进食。若患者进食过程中出现频繁咳嗽或呼吸急促,应立即暂停,待症状缓解后再继续。

    第三步:调整进食姿势

    进食时应保持坐位或半坐位,头部稍向前倾,这有助于借助重力促进食物下行,并减少会厌谷、梨状窝等处的食物残留。卧床患者需将床头抬高至少30度,并在进食后维持此姿势30分钟~60分钟,以避免平躺时胃内容物反流导致误吸。

    第四步:强化口腔清洁与吞咽动作训练

    进食前应清除口腔内的残留食物、分泌物或假牙,并保持口腔湿润(可用少量清水或喷雾湿润口腔)。进食时,可配合“空吞咽”“用力吞咽”等动作,以增强吞咽肌群力量。每次吞咽食物后,可用手指轻触喉部,感受吞咽时的上下移动,确认食物已进入食管。

    第五步:避免干扰进食的行为

    进食时应保持环境安静,避免一边进食一边说话、看电视或行走,以防注意力分散导致吞咽不协调。若患者佩戴有假牙,需确保假牙安装稳固,防止松动的假牙与食物混合引起误吸。此外,进食前1小时内不宜大量饮水,以免胃部过度充盈增加反流风险。

    第六步:餐后观察与应急准备

    进食后需观察患者至少30分钟,注意有无呛咳、声音嘶哑、呼吸音异常(如喘鸣)等隐性误吸迹象。家庭照护者应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并备好吸引器、氧气等应急设备。若患者频繁发生误吸,应及时联系医护人员,调整饮食方案或评估是否需要鼻饲等替代进食方式。

    通过规范执行以上6个步骤,可以显著降低吞咽障碍患者的误吸风险。需要注意的是,饮食调整需结合患者个体吞咽功能(如洼田饮水试验结果)动态调整,必要时要寻求言语治疗师或营养师的专业指导,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保持患者的营养摄入与生活质量。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诸城市人民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