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医药健康科普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5-10-18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三版:管理论坛 浏览:24248 次□朱贵先
作为基层中医医疗机构健康科普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中医医师拿着精心准备的“阴阳五行”讲义卖力讲解,台下听众却一脸茫然、眼神游离;尤其是涉及辨证施治,不少人更是吐槽“听不懂、用不上”。这是当下中医药科普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中医药知识与大众认知之间隔着一道“语言鸿沟”。因此,只有化解知识盲区、破除专业隔阂、找准科普方法,才能让中医药健康科普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医药科普的三大“拦路虎”
基层中医师普遍喊中医药科普太难,难在误区与专业壁垒的双重阻碍。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再好的科普内容也会“传不出去、落不下来”。
一是认知误区根深蒂固。一方面,部分人将中医“神化”,认为其能“包治百病”,甚至轻信“偏方治大病”,忽略了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有人将中医“妖魔化”,把“慢调理”等同于“无效”,将个体化诊疗误解为“不科学”,这种非黑即白的认知,让中医药健康科普从一开始就陷入被动。
二是语言体系过于晦涩。中医药理论源于千年实践,“寒热虚实”“气血经络”等概念抽象难懂,若科普时照搬中医传统术语,不能转化为通俗语言,就成了用文言文和现代人对话。比如讲“肾主水液”,只说理论没人懂,但说“肾就像身体的‘水利枢纽’,负责调节人体全身水液的代谢、分布和排泄”,听众才容易理解。
三是内容脱离生活场景。不少科普一味追求中医的“高深理论”,却忽略了听众比较关心的问题,如秋天容易困乏,中医怎么调?孩子总是反复感冒,用什么中医药方法增强孩子体质?若科普内容不能回应这些日常需求,即便讲得再专业,也难以让人对中医青睐和信服。
中医药科普“接地气”的三个关键
成功的中医药科普应是深入人心的,应该是“听得懂、用得上、记得住”的。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摒弃说教式科普,用听众喜欢或者感兴趣的方式,把中医药知识说清讲透。
一是“生活类比”破解术语难题。中医理论源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生活实践,早已刻在炎黄子孙的血脉里。中医的抽象概念,也藏在每个人的日常里,关键是找到连接“热点”。如讲“经络”,可以说“经络就像人体里的‘高速公路网’,气血是‘运输车辆’,一旦某段‘公路’堵塞,‘运输车辆’过不去,对应的部位就会疼、麻、不舒服”;讲“阳虚畏寒”,可以类比“身体的暖火炉坏了,供暖不足,火力跟不上,人就出现怕冷、手脚冰凉”。用生活场景打比方,把难懂的术语变成鲜活的俗语。
二是“问题导向”锚定科普内容。有时候听众需要的不是“百科全书式”的中医药知识讲解,而是能解决自己和家人健康问题的“小妙招”。因此,利用节气、季节、不同年龄段人群设计相应的科普内容,就很有必要。如秋季连阴雨,讲“怎样防护不被湿邪伤阳气”;针对上班族,讲“久坐后怎么按穴位缓解腰背疼”;针对新手宝爸宝妈,讲“小儿推拿调理积食的手法”;针对老年人,讲“用艾灸和穴位按摩保健的小妙招”。这些“小而实”的内容,能让听众感受到“中医就在身边”,进而感受中医魅力,相信中医力量。
三是“多元形式”拓宽传播渠道。中医药科普不能只靠口述讲解或者文字展示,要善用案例图文、剧情表演增强吸引力。比如在讲辨证施治时,可搭配简单的“中医九种体质自测表”,让听众对照判断自己是“阴虚”还是“痰湿”;在讲糖尿病“食疗”时,配合剧情表演,加上食材搭配的精美图片,讲清楚“小糖人”饮食注意事项,以及健康食疗方案。
中医药科普不止于懂更在于信
中医药科普的目标,不是让大众记住几个中医药术语、学会几个经典名方,而是建立对中医药的理性认知,既产生喜爱又能动手实操,既产生信赖又会简单讲解。这需要科普工作者始终保持“接地气”的态度:少一些“高大上”的理论宣讲,多一些生活化的实用指导;少一些“非此即彼”的论断,多一些科学引导。
当中医药科普能回答大家“吃什么降火”“怎样按摩缓解颈肩腰腿疼”的日常健康难题,当借助“水利工程”类比的方法让大家轻松理解“经络脏腑”时,中医的智慧才能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大众健康生活的“好帮手”。这才是中医药健康科普的初心和意义,也是其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所在。
(作者系滑县中医院宣传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