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腹同治”:调和阴阳 四体平衡

2025-11-06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视界 浏览:27655 次 


——邓氏太和堂学术流派经验
□邓祥

太和脊道与太和腹诊均为邓氏太和堂学术流派的核心诊疗技术,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体现了该流派“调和阴阳、四体平衡”的学术思想。本文从起源、理论、技术特点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加以梳理说明。

太和医派的学术背景​
太和医派由邓氏家族于明宣德年间创立,迄今已传承16代。其理论根基源于《易经》“太和”思想,提出“人在气中,气在人中;一气周流,万物化生”的核心观点,着重强调人体内外环境、形体与气息的整体性。该流派以“以外导内,阳主阴从”为核心诊疗原则,认为疾病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失衡与气血运行不畅,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正骨、理筋、调气、用药等多种手段,最终实现人体身心和谐状态的恢复。​
太和脊道
脊柱调衡的特色疗法​
理论基础与技术体系
太和脊道以中医经络学说为核心理论支撑,同时融合现代解剖学与生物力学知识,构建起独具特色的脊柱诊疗体系。
全息诊断:通过观察脊柱特定区域的压痛、结节等体征表现,判断对应脏腑的功能状态,例如颈椎区域的异常体征多与头面部疾病相关,腰椎区域的体征则常关联泌尿生殖系统健康。​
筋骨同治:“骨错缝、筋出槽”是引发脊柱疾病的关键病机。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同步开展骨骼错位矫正与筋结松解操作,确保筋骨功能协同恢复。​
动态平衡:高度重视脊柱在三维空间内的力学平衡状态。有针对性地用手法调整椎间关节位置,逐步恢复脊柱正常的生理曲度,维持脊柱的整体稳定性。​
技术特点与临床应用​
颈椎矫正:如“定向疏通正颈椎法”,可精准调整寰枢关节错位问题,有效缓解由颈椎异常引发的头痛、眩晕等症状。​
胸椎矫正:将“冲压法”与“旋转复位法”相结合,对胸椎区域进行调理,改善胸背痛症状及呼吸功能障碍问题。​
腰椎矫正:“摇正法”配合“牵引下整复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中疗效显著,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活动功能。​
特色功法:配套研发“吊腰”“伸筋”等辅助练习方法,帮助患者强化脊柱周围肌肉力量,提升脊柱的稳定性,降低疾病复发概率。​
传承创新与学术价值​
太和脊道疗法已形成完善的临床指南,如《太和脊道正骨疗法》一书,系统梳理了治疗理论与实操内容。其特色手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为更多患者提供优质的中医诊疗服务。​
太和腹诊
脏腑辨证的精准工具​
理论溯源与流派特色​
太和腹诊源于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腹诊理论,同时融合《伤寒论》辨证体系与现代体质学理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辨体论治”模式。
腹部全息理论:将腹部划分为心下、胃脘、大腹、小腹等不同区域,各区域分别对应脾胃、肝肾等脏腑器官,通过触诊腹部皮肤凉热、肌肉软硬程度、压痛部位等体征,判断脏腑病变情况。​
脐间动气诊法:以三指按切脐周动脉搏动的方式,评估人体肾气盛衰状态与全身气血运行情况。​
体质分型应用:结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体质分类标准,依据腹诊结果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脐疗方案,例如阳虚体质患者可用温阳套盒,痰湿体质患者可用化痰套盒。​
技术操作与临床价值​
望诊:观察患者腹部形态特征,如“苹果腹”者,多提示肝郁脾虚证型;“软蛙腹”者,则常有气血不足。​
触诊:从心脏下部逐步按压至少腹,重点探查腹部是否存在硬结、条索状物质及温度差异。例如,少腹区域冰冷者,多提示阳气欲绝的危急情况。​
辨证分析:结合腹诊获取的信息与患者临床症状,明确疾病性质(寒/热/虚/实)、病变部位(脏腑经络)及核心病机(气滞/血瘀/痰饮)。​
临床干预:配合太和筋经疗法、九宫推拿等特色手法,同时结合脐疗、中药膏方等治疗手段,实现对疾病的精准调理。​
现代应用与实证研究​
太和腹诊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尤其适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妇科疾病(如痛经、盆腔炎)及亚健康状态调理。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太和腹诊的体质辨证准确率可达95%以上,配合脐疗方案治疗后,能显著改善患者疲劳、睡眠障碍等常见亚健康症状,临床效果得到充分验证。​
二者的协同关系与临床整合​
在太和医派的临床实践中,太和脊道与太和腹诊常结合运用,形成独特的“脊腹同治”模式。
病因关联:脊柱错位可能影响脏腑气血正常运行,例如胸椎小关节紊乱可能压迫交感神经,进而导致胃肠功能失调;反之,脏腑功能虚弱(如脾虚湿盛)也使脊柱的稳定性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协同治疗:通过脊柱矫正恢复脊柱力学平衡,改善脏腑气血运行通道。同时,以腹诊结果为依据指导体质调理,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例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接受脊柱整复治疗后,配合健脾祛湿的脐疗方案,既能加速局部水肿吸收,又能有效预防疾病复发。​
养生结合:太和养生功中“实腹”“腾膜”等功法,在强化脊柱周围肌肉力量的同时,还能通过调节腹压,改善脏腑功能,充分体现了“脊腹同治”的中医整体观。​
现代发展​
笔者作为太和医派传承人,致力于推动传统技法与现代医学的深度融合,促进太和脊道与太和腹诊的标准化、科学化发展。
一方面,笔者编写《太和脊道正骨疗法》《新编太和脊道中医临床诊疗》等专著,系统总结两项技术的操作规范与临床经验;另一方面,引入红外热成像、肌骨超声等现代检测手段,量化腹诊温度数据与脊柱关节位移情况,进一步提升诊断精准度。​
此外,通过举办全国性技术培训班、与各级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太和脊道与太和腹诊已在不少地区广泛应用,成为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传承创新的一个典范,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太和脊道与太和腹诊凭借独特的理论体系与显著的临床实效,为中医诊疗领域提供了新思路。二者既各自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又能相互补充。太和脊道侧重从脊柱调衡角度解决人体结构性问题,太和腹诊则通过体质辨证实现脏腑功能性调理,共同诠释了中医“治病求本”的精髓。
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两项技术的传承与创新,为慢性病管理与“治未病”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医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与推广意义。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