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护理要点
2025-11-06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四版:天使之声 浏览:24434 次□王祎帆 吴兰兰 范雪燕
食管癌是一种起源于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属于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主要病理类型以鳞状细胞癌为主(约占95%以上),其次为腺癌。该病的发病与长期吸烟、酗酒、摄入亚硝胺类化合物(常见于腌制食品)及过烫饮食密切相关。高危人群包括45岁~80岁男性、农村地区居民、有食管癌家族史或慢性食管疾病的患者。食管癌早期可表现为进食哽噎感、胸骨后异物感或烧灼样疼痛;进展至中晚期后,则以进行性吞咽困难为典型症状,患者常从固体食物梗阻逐渐发展到连流质甚至饮水困难,并伴有体重骤降、持续性胸骨后疼痛。晚期患者可出现呕血、黑便或转移症状(如声音嘶哑、呼吸困难)。
食管癌根治术是治疗食管癌的关键手段。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在临床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然而,该手术操作步骤复杂、涉及多个系统,术后护理质量直接决定了患者的康复速度和生活质量。多学科诊疗(MDT)模式的实施,为制订最优化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和预见性护理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引入,通过一系列基于循证医学的围手术期优化措施,有效减轻手术应激、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从而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本文结合一例成功案例,阐述在MDT框架指导下,如何通过精细化、个体化的优质护理实践,有效贯彻ERAS理念,助力食管癌微创手术患者实现平稳康复,并达到“零并发症”的治疗目标。
病例分析
患者为69岁女性,因“进行性吞咽困难1月余”入院。胃镜检查提示“食管癌?”入院时,患者精神、饮食及睡眠状况均欠佳。入院后经全面术前评估,由胸外科、麻醉科、肿瘤科、影像科、营养科及护理专家共同组成多学科团队,围绕患者的年龄、心肺功能储备及营养状况等进行深入讨论,为患者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及围手术期管理策略,并特别明确了基于ERAS理念的护理要点,如术前禁食时间缩短至6小时,鼓励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及经口进食等。随后,患者在全身麻醉下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安全返回病房。
术后管理严格遵循MDT共识和ERAS路径,除常规生命支持外,综合采取雾化吸入(化痰、解痉、抗感染)、红外线治疗促进伤口愈合,气压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并配合中药贴敷、悬空灸等中西医结合措施,以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和温经通络。
护理措施
在MDT整体方案和ERAS理念指导下,护理团队实施了以下精细化、预见性的优质护理措施。
MDT协同下的严密监护与呼吸道管理
病情观察: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重点关注脉搏与血压有无异常波动,呼吸频率及深度是否平稳,血氧饱和度是否维持在正常范围。妥善固定并密切观察各类引流管,确保引流管位置正确、无扭曲、无受压,连接紧密。同时,密切观察各引流管引流出液体的颜色、性质、量及引流速度。若出现引流液突然增多、颜色加深、性质改变等情况,需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以早期识别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防止并发症发生。
呼吸道管理:以ERAS核心理念为指导,实施有效氧疗并动态监测血氧,促进术后快速康复。对患者进行预见性指导,教授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及有效咳嗽排痰方法,及时评估痰液性状。遵医嘱进行雾化治疗,并指导患者家属正确叩背,以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预防肺炎和肺不张。
基于ERAS理念的早期营养支持
策略:遵循ERAS“早期肠内营养优先”原则,实现从静脉营养向肠内营养的平稳过渡。
实施:在MDT团队(尤其是营养师)的指导下,禁食期间确保静脉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开始肠内营养时,严格按照“先水后营养液”的顺序,经空肠营养管缓慢注入,并密切观察患者的耐受情况,如是否有呛咳、恶心、腹胀等症状。经口进食过渡需在确认吻合口安全后进行,应严格遵循“循序渐进、少食多餐”原则,逐步从流质→半流质→软食→普通食物过渡。指导患者选择易消化、高蛋白、低脂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避免摄入刺激性、粗糙的食物。加强餐后姿势管理,餐后应保持直立姿势30分钟~60分钟,以促进食物在胃内的正常消化和防止胃酸反流。同时,强调进食时充分咀嚼,每口食物应咀嚼20次~30次。
多模式镇痛与舒适护理
规范评估与干预:规范使用疼痛评估工具,持续动态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及性质。
多模式镇痛:贯彻ERAS理念,优先采用非药物措施,如保持环境安静,指导患者在咳嗽或活动时掌握保护伤口的技巧,并应用音乐疗法、放松训练等方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缓解疼痛。当疼痛明显时,应及时遵医嘱给予药物镇痛并评价其效果。通过这些措施,可有效控制疼痛,促进患者早期活动,提高整体舒适度。
MDT共识下的并发症预见性防控
需高度警惕并预防吻合口瘘、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乳糜胸、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
预见性护理措施:基于多学科团队制定的预警标准和流程,实施预见性护理,如精细化呼吸道管理,包括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指导有效咳嗽排痰等,以预防肺部感染;精准提供营养支持,密切观察吻合口周围皮肤颜色、温度、有无渗液等不适,防范吻合口瘘;严密监测胸腔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等变化,以便早期识别乳糜胸;规范抗凝治疗与早期活动指导,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凝药物,并指导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进行床上肢体活动、下床活动等,预防静脉血栓发生。同时,护理人员应具备识别早期征象的能力,如持续发热、呼吸困难、下肢肿痛等,确保及时干预。
贯穿全程的心理支持与人文关怀
理解患者重大手术后可能出现的焦虑、恐惧情绪,以及对术后进食方式改变带来的担忧。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耐心倾听其想法,及时解答患者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疑问,如术后饮食禁忌、饮食补充方法等。通过分享其他患者成功康复的案例,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同时,提供持续的情感支持,如通过温暖的鼓励、亲切的陪伴等方式,帮助患者及其家属适应术后的各种改变,有效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延续性护理与个体化健康教育
出院前强化指导:包括伤口护理要点、异常情况识别与就医指征。
ERAS延续性康复计划:制订循序渐进的锻炼计划,包括温和散步和上肢活动,3个月~6个月内避免增加胸腔压力的活动,并持续进行呼吸锻炼。
饮食管理:强调饮食原则、过渡步骤、进食后体位及咀嚼要求,明确其长期重要性。
随访安排:强调定期复诊的重要性。定期复诊是确保治疗效果、及时发现潜在问题的关键环节。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制订的随访计划前往医疗机构检查。
在MDT团队(外科、麻醉科、护理部、营养科、康复科等)的紧密协作下,通过严格执行ERAS路径和上述精细化、预见性的优质护理措施,该患者术后恢复平稳顺利,生命体征稳定,未发生吻合口瘘、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患者按计划逐步恢复饮食及活动,为后续可能的辅助治疗和长期康复奠定了良好基础。
护理体会
这位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成功康复,充分体现了MDT模式的核心价值与引领作用。该模式确保了治疗与护理方案的科学性、系统性与个体化。护理团队作为MDT的重要执行者和协调者,将ERAS理念深度融入术后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包括精准的呼吸道管理、早期的营养与活动介入、多模式的疼痛控制等方面。这种以MDT决策为基础、以ERAS为路径、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实践,是保障手术安全、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有效加速患者康复进程、最终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MDT协作,不断优化ERAS护理流程,探索更精准、高效的护理模式,为更多食管癌患者提供更好的康复体验。
(作者供职于许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