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皖会
今年是我投身护理工作的第八个年头。站在神经内科的病房里,我常常觉得这里仿佛是离生命真相最近的地方。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味,与患者微弱的呼吸声、仪器规律的滴答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独特的生命旋律。那些受损的神经、阻塞的血管,正以最直观的方式向我们揭示生命的脆弱,也映照出生命的坚韧。我们不仅治疗身体的病痛,也安抚心灵的动荡。
当我遇到陆先生——一位曾将“吃”视为人生乐趣,却不幸罹患脑梗死的患者,护理于我,不再只是技术,更成为一门需要情感参与的艺术。
陆先生入院前是一个十足的美食爱好者。他的朋友圈里,记录的既有清晨一碗胡辣汤配油条的浓郁焦香,也有深夜烧烤配啤酒的畅快淋漓。然而,患了脑梗死之后,他的右侧肢体不幸瘫痪,同时还伴有严重的吞咽障碍。为他插胃管的那天,陆先生像一头被困的雄狮,沉默中压抑着愤怒与绝望。之后的日子里,陆先生抗拒鼻饲,屡次用尚能活动的左手试图拔掉鼻饲管。对他而言,失去“滋味”几乎等于失去了活着的意思。
为陆先生测量血压的时候,我注意到他一直翻看手机里的一张张美食照片。我顺势坐在他旁边,轻声问他:“这是哪里的菜?颜色真诱人,一看就很好吃。”
“这是湖南的特色菜,主要以辣味为主。这张照片是我自己做的辣子鸡,卖相虽然看着一般,但是味道棒极了。”他声音沙哑,但语气里有了一丝温度。
“菜里这么多红辣椒,看着就开胃。”我回应道。
他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喉咙里发出“呵呵”的轻笑,又继续滑动手机屏幕。
“这份红烧肉色泽油亮,一定也很入味。这是您的拿手菜吧?”
他微微点了点头,动作轻得几乎难以察觉。
我轻轻地拍了拍陆先生的肩膀,看着他的眼睛,诚恳地说:“陆先生,我明白,对您来说,不能吃东西比不能走路还难受。这根胃管虽然暂时堵住了您的嘴,但是它并非为了惩罚您,而是为您身体这条大船输送营养、补充能量,让您恢复体力。只有体力跟上了,我们才能尽早开始康复训练,早日拔掉管子,重新品尝各种美食。”
那一刻,我看到他紧绷的肩膀放松了下来。
之后,在工作之余,我会用棉签蘸取他的家属备好的鼻饲流质,让他用嘴唇感受味道,也会请他的家属在他面前形容当日饭菜的香气与口感:“爸,我妈今天做的红烧肉快赶上您的手艺了,吃着肥而不腻……”我在旁边笑着接话:“陆先生,等您好了,可以亲自去检验他们的水平。”我们鼓励他坚持康复训练:“今天手臂多抬高1厘米,就离拔管、吃美食更近了一步!”
后来,陆先生携带着那根细细的胃管,在医护人员的搀扶下前往康复医院继续治疗。临走时,他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声音沙哑却笃定:“等我彻底康复了,一定亲自下厨,请大家好好吃一顿!”他眼中的阴霾尽散,如秋日湖面般宁静明亮,满是对生命的感激。
那一刻,我深深明白,我们修复的不仅是受损的神经与断开的通路,更是被疾病击碎的人生意义。我们要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重新焕发生机。
对陆先生而言,我的职责不只是通过胃管精准输送营养、延续他的生命,更是陪伴他走过幽暗,在绝望中点燃希望,帮他找回“为何而活”的答案——让他再一次触摸到生活本有的温度,找回光彩。
(作者供职于内乡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