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荟薇
如今,脑卒中已然成为威胁健康的“头号杀手”。2025年,“世界卒中日”的主题是“精准识别,即刻行动”,旨在强调早期识别脑卒中症状及快速干预的重要性,提升公众对脑卒中的认知水平,降低其带来的危害。
脑卒中:健康的“隐形杀手”
脑卒中,俗称“中风”,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由于血管阻塞,导致血液无法顺利流入大脑;出血性脑卒中,则是脑部血管突然破裂出血,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精准识别:抓住早期预警信号
脑卒中发病前并非毫无征兆,身体会发出许多预警信号。
“BEFAST”原则和“中风120”口诀,能帮助我们快速识别脑卒中。“B”,代表Balance(平衡),即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行走困难;“E”,代表Eyes(眼睛),指突发视力变化、视物困难;“F”,代表Face(面部),表现为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A”,代表Arms(手臂),手臂突然出现无力感或麻木感,多在身体一侧;“S”,代表Speech(语言),说话含混不清,无法理解他人语言;“T”,代表Time(时间),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中风120”口诀,同样简单易记。“1”,指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2”,指查看两只手臂是否存在单侧无力;“0”,指聆听患者讲话是否清晰。此外,突发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视物成双或视野缺损,严重头痛且伴有呕吐、意识模糊、嗜睡甚至昏迷等,也可能是脑卒中的预警信号。即使症状在几分钟内缓解,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也绝不可掉以轻心,预示近期发生严重脑卒中的风险极高,患者必须立即就医。
即刻行动:与时间赛跑,拯救大脑
当身边有人疑似发生脑卒中,分秒必争非常重要。大脑是全身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对血液供应极度依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的4.5小时内,是逆转病情、拯救大脑的“黄金时间窗”。每延迟1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若能在这宝贵的时间内将患者送至医院,使中断的血流恢复,濒死的脑组织就有望复活。一旦错过“黄金时间窗”,随着时间推移,缺血的脑组织逐渐坏死,即使后续打通血管,受损神经功能也难以完美复原,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残疾很可能伴随患者余生。出血性脑卒中同样不能耽搁,患者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控制出血,降低颅内压。
因此,发现脑卒中症状后,患者家属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清晰告知患者的症状和详细地址。等待救护车时,让患者就地平躺,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堵塞气道引发窒息;解开领口、领带等束缚物,保持呼吸顺畅;患者家属精确记录发病时间,为医生选择溶栓或取栓方案提供依据。
脑卒中虽然凶险,但是可防可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合理控制体重,定期体检,积极治疗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同时,牢记脑卒中的预警信号。
(作者供职于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