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奕珊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的脊柱疾病,尤其在久坐、长期姿势不良或劳累人群中高发。腰椎作为人体躯干的“顶梁柱”,承担着支撑体重、保护脊髓神经的重要功能,一旦出现凸出,容易引发腰腿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实,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预防和养护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掌握科学的方法,调整行为习惯,可以有效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风险,缓解不适症状。了解并践行这些实用的养护知识,是保护腰椎健康、远离凸出困扰的关键。
什么是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和软骨板3个部分组成,位于相邻2个腰椎椎体之间,起到缓冲震荡、连接椎体的作用。当腰椎长期承受过大的压力、姿势不良或受到外力损伤时,外层的纤维环可能出现破裂,内部的髓核就会通过破裂处向外凸出,压迫周围的脊髓神经或神经根,这就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凸出的髓核压迫神经后,会引起腰部疼痛。疼痛还可能放射到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甚至足部。部分人还会出现下肢麻木、无力、行走困难等症状。
不良的生活习惯,可能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每天坐立时间超过8小时,腰椎承受的压力是站立时的1.5倍以上,尤其是坐姿不正确时,腰椎间盘受力不均匀,容易导致纤维环受损;教师、售货员等久站人群,腰椎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也会增加发病风险;不良姿势,弯腰搬重物时不注意姿势,会使腰椎承受巨大的压力。
日常姿势调整与腰椎保护
久坐时,我们应保持正确坐姿,避免腰椎过度受力。座椅选择:选择高度合适、有靠背和扶手的座椅,高度以双脚平踩地面、膝盖与髋关节角度为90度为宜;座椅靠背,应能支撑腰部;若座椅靠背无腰撑,可以在腰部放置一个小靠垫,保持腰椎自然前凸的生理曲度。
坐姿要求:臀部尽量坐满座椅,腰部靠紧靠背,上半身保持直立,头部与躯干保持一条直线,避免弯腰驼背或头部前倾;双臂自然放在扶手上,肘部弯曲呈90度;双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避免跷二郎腿或双腿交叉,防止腰椎受力不均匀。每久坐40分钟~50分钟,应起身活动5分钟~10分钟,做简单的腰部伸展运动,缓解腰椎疲劳。
保护腰椎的运动
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增强腰部肌肉的支撑力。
“小燕飞” 俯卧在床上,双臂放在身体两侧,双腿伸直;缓慢抬起上半身的同时抬起双腿,使腹部着地,保持3秒~5秒后放下,重复10次~15次为一组,每天做两三组。注意动作要轻柔缓慢,避免过度用力或快速摆动,腰椎滑脱、骨质疏松症患者禁用此动作。若在锻炼过程中出现腰部疼痛,患者应立即停止锻炼。
“五点支撑法” 仰卧在床上,双腿屈膝,双脚平踩床面,双臂放在身体两侧;用双脚、双肘和头部支撑身体,将腰部抬起,使身体呈拱桥状,保持3秒~5秒后放下,重复10次~15次为一组,每天做两三组。此动作对腰部压力较小,适合初学者。
臀桥运动 仰卧在床上,双腿屈膝,双脚平踩床面,双臂自然放在身体两侧;用力收缩臀部和腰部肌肉,将臀部抬起,使身体从肩部到膝盖呈一条直线,保持3秒~5秒后放下,重复15次~20次为一组,每天做两三组。
合理饮食与生活习惯调整
补充关键营养素,促进腰椎组织修复和健康。
摄入足够的钙 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摄入充足的钙,能增强腰椎骨骼强度,预防骨质疏松。我们应每天摄入800毫克~1000毫克的钙,多吃富含钙的食物;若饮食中钙的摄入量不足,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钙剂。
摄入足够的维生素D 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每天应摄入约10微克的维生素D,多吃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适当晒太阳,也能促进身体合成维生素D。
总之,腰椎健康关乎日常行动与生活质量,养护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融入生活的长期坚持。从调整坐姿站姿、掌握搬运物资技巧,到坚持适度锻炼、补充关键营养素,每一个方法都是守护腰椎健康的“防线”。当我们把这些养护知识转化为自觉行动,就能有效减轻腰椎的负担,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风险。若已出现持续性腰腿疼痛、麻木等症状,患者应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作者供职于汕头市龙湖区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