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抗生素使用误区

2025-11-08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五版:健康促进 浏览:18410 次 


□王明霞

 

   抗生素在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由于人们对其存在诸多误解,导致滥用现象频发,这不仅削弱了治疗效果,还可能引发诸多不良后果。
    误区一:抗生素就是消炎药
    许多人把抗生素和消炎药混为一谈,误认为抗生素能治所有炎症。其实,抗生素专用于杀灭或抑制细菌,对细菌性炎症起效,消炎药是直接抑制炎症反应的药物,二者的作用机制和适用范围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局部软组织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和病毒引起的炎症等,并非由细菌感染引发,不宜使用抗生素。例如,过敏反应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对某些外来物质(如花粉、药物等)过度敏感,导致免疫细胞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引起局部皮肤红肿、瘙痒等症状。因此,使用抗生素对这些炎症不仅无效,还可能破坏人体内正常菌群,导致菌群失调,降低机体抵抗力。
    误区二: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部分人认为抗生素能预防感染,这是错误的。抗生素是通过抑制或杀灭细菌来治疗感染的,并非预防感染。滥用抗生素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导致药物失效,增加治疗难度。例如,有些人为了预防感冒服用抗生素。感冒大多是由病毒引起的,而抗生素对病毒无效。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阻断细菌的细胞壁和蛋白质合成,影响核酸合成等。病毒的结构与细菌截然不同。病毒没有细胞壁,其复制过程也不依赖于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机制,因此抗生素对病毒无效。长期滥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只会增加细菌耐药的风险。
    误区三:抗生素越贵越好,越新越好
    选择抗生素时,很多人误以为“越贵越好,越新越好”。其实,疗效的关键在于抗菌谱、药代动力学特点与感染的病原体、感染部位的匹配度。只有精准匹配,才能实现最佳治疗效果。例如,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价格低,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一些价格较高的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阴性菌有效)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上就不如红霉素。此外,新的抗生素的诞生往往是因为老的抗生素发生了耐药性,如果老的抗生素对某种感染有效,应当优先使用老的抗生素。因为老药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比较明确。
    误区四:随意更换抗生素
    抗生素的疗效有一个周期问题,如果某种抗生素的疗效暂时不好,应先考虑用药时间不足。抗生素发挥疗效需要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维持一定时间。有些人频繁更换抗生素,会造成用药混乱,伤害身体。
    频繁换药不仅不利于完全杀灭侵入人体的细菌,还可能使细菌对多种药物产生耐药性。
    误区五:症状减轻就停药
    一些人在服用抗生素后,只要症状有所减轻就自行停药,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症状减轻并不代表感染灶被完全清除,擅自停药不仅不利于完全杀灭侵入人体的细菌,还可能使残存的细菌产生耐药性,导致慢性感染,使疾病反反复复,难以治愈。例如,在治疗某些细菌感染性疾病时,虽然症状已经消失,但是细菌可能仍然存在于体内,需要按照医生的指导完成整个疗程,以确保所有细菌被消灭,防止疾病复发。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广饶县李鹊镇卫生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