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2025-11-08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五版:健康促进 浏览:18486 次
□李兆星
脑梗死曾被视为中老年人的“专属疾病”,但近年来,20岁~45岁群体的发病率正以每年8%的速度上升。与老年脑梗死多由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引发不同,青年脑梗死的病因更隐蔽、更复杂,其中卵圆孔未闭、烟雾病、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血液病、遗传性脑血管病是五大高危因素,若不重视,会带来严重后果。
卵圆孔未闭是青年脑梗死最常见的“隐形杀手”之一,在青年脑梗死患者中占比高达40%。卵圆孔是心脏房间隔的生理性通道,多数人出生后会自然闭合,若未闭合形成缝隙,静脉血中的微血栓、空气栓子等会通过“反常栓塞”进入脑部动脉,堵塞血管引发脑梗死。这类患者常无明显症状,多在突发头晕、肢体麻木后才偶然发现。
烟雾病是一种罕见却凶险的脑血管畸形,因脑血管造影时异常血管网形似烟雾而得名。该病多见于20岁~30岁群体,核心病理是大脑动脉环主要分支逐渐狭窄或闭塞,迫使颅底形成脆弱的细小侧支血管。这些新生血管壁薄,易破裂或堵塞,患者可能反复出现短暂性脑缺血,表现为肢体无力、言语不清,严重时突发脑梗死或脑出血,若不及时治疗,致残率极高。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是青年脑梗死的“元凶”,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紊乱攻击脑部血管时,会导致血管壁炎症、狭窄甚至闭塞,进而引发脑梗死。这类患者除了神经症状,还可能伴随发热、乏力、关节痛等全身表现,容易被误诊为感冒或风湿疾病。由于发病隐匿,早期确诊难度大,若延误治疗,炎症会持续损伤脑血管,导致多部位梗死。
血液病引发的青年脑梗死易被忽视,如镰状细胞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镰状细胞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形态异常,易在脑部小血管内聚集形成血栓;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则因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过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脑部血流速度减慢,进而诱发血栓。这类患者可能伴随面色潮红、头晕、乏力等症状,若未及时控制原发病,脑梗死风险会显著增加。
遗传性脑血管病发病率较低,但是后果严重。这种疾病是由基因变异导致脑血管结构异常引起的,患者多在青年时期发病,呈现家族聚集性,症状可能从轻微头痛、记忆力下降逐渐发展为肢体瘫痪、认知障碍。由于存在明确的遗传倾向,有相关家族病史的青年需格外警惕。
青年脑梗死的防控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若突发头晕、肢体麻木、言语不清、视物模糊等情况,需立即就医,进行排查。有家族病史、长期熬夜、久坐不动等高危因素的青年,应定期进行心脏超声、血常规、脑血管影像等检查,针对性防控潜在风险。要重视不要忽视,关注这些隐匿病因,为青春筑牢健康防线。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梁山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