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调脾止泻妙法
2025-11-08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五版:健康促进 浏览:25496 次
□石鹏岩
腹泻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不仅会导致身体脱水、电解质紊乱,还可能影响营养吸收,降低生活质量。在中医理论中,腹泻的发生与脾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脾主运化”,脾脏一旦受损,水谷精微无法正常运化,便会导致水湿内停、清浊不分,最终引发腹泻。本文将从中医视角解析腹泻的病因,并分享多种科学有效的调脾止泻妙法。
中医认为,腹泻的病因分外感与内伤,核心为脾虚湿盛致脾失健运、大小肠传化失常、清浊不分。外感中湿邪最关键,脾恶湿,湿邪易困脾土引发腹泻。饮食所伤源于饮食过量、恣食肥甘生冷或饮食不洁,损伤脾胃,化生邪滞致运化失调。情志失调因郁怒伤肝、思虑伤脾,肝木克土或脾气不运,引发泄泻。脾胃虚弱由长期饮食不节、劳倦久病等导致,胃肠功能减退,聚湿生滞引发腹泻。命门火衰多因年老、久病、房室无度,肾阳不足则脾失温煦,且肾为胃关,关门不利致滑泄。
针对不同病因引发的腹泻,中医有多种调脾方法。在中药调理方面,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寒湿型症状为清稀如水样大便、腹痛肠鸣等,治宜芳香化湿、解表散寒,主方藿香正气散;湿热型表现为泻下急迫、粪黄臭秽、肛门灼热等,治宜清肠利湿,用葛根黄芩黄连汤;伤食型症状为稀便、臭如败卵等,治宜消食导滞,主方保和丸;脾虚型表现为稍进油腻即泻、迁延反复、神疲倦怠,治宜健脾益气渗湿,方用参苓白术散;肝郁型在情绪紧张、抑郁恼怒时发作,治宜疏肝健脾,用痛泻宁颗粒。
食疗调理是中医调脾的重要手段。日常可多食用健脾祛湿的食材,如薏米、山药、莲子等。薏米利水渗湿、健脾止泻,可与大米同煮成粥;山药能补脾养胃,生吃或蒸熟后食用均可;莲子有补脾止泻、养心安神的功效,适合搭配百合熬汤。
穴位按摩可作为辅助疗法。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按压此穴能调理脾胃、增强体质,每次按压1分钟~2分钟,每日2次~3次;中脘穴在腹部正中,顺时针按摩可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腹泻症状。此外,按摩脾俞穴、胃俞穴等背部穴位,也能起到健脾和胃的作用。对于慢性腹泻患者,还可采用艾灸疗法,艾灸足三里穴、中脘穴等穴位,借助温热刺激调理脾胃功能。
除了上述调理方法,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日常应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凉;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脾胃得到充分的休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能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状态,防止肝气郁结影响脾胃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若腹泻严重,伴随高热、呕吐、便血等情况,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对于慢性腹泻患者,建议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辨证调理,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调脾治腹泻,注重整体调理,从病因入手标本兼顾,既能快速缓解症状,又能从根本上改善脾胃功能,减少腹泻复发。
(作者供职于泰安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