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药时要观察伤口情况

2025-11-08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五版:健康促进 浏览:23175 次 

□徐丽娟

   换药不仅是对伤口的清洁与保护,更是观察伤口恢复情况的关键环节。很多人认为换药只是简单的消毒和包扎,忽略了对伤口的细致观察。事实上,伤口在愈合过程中会通过各种信号传递健康信息。及时捕捉这些信号并正确解读,能有效避免感染、伤口延迟愈合等问题。掌握伤口观察的要点,是每个参与伤口护理者的必备技能。
    红肿是伤口最常见的表现,正常愈合的红肿与异常炎症的红肿有着明显区别。伤口刚形成或换药后短期内,周围组织会出现轻度红肿,范围局限在伤口边缘1厘米内,且程度逐渐减轻,这是身体正常的修复反应。若红肿范围扩大、颜色变深,甚至蔓延至周围正常皮肤,伴随明显触痛感,可能是感染的早期信号。若红肿区域出现发热感,提示炎症正在加重,需及时采取抗感染措施。此外,红肿长时间不消退或消退后再次加重,可能是异物残留或护理不当导致的异常反应。
    渗液的观察需要关注量、颜色和性状3个维度。一般伤口在愈合初期会有少量清亮或淡黄色渗液,起到湿润组织、促进修复的作用,且量会逐渐减少。若渗液突然增多,湿透敷料甚至渗漏,提示可能存在伤口感染或血管损伤。从颜色来看,淡红色渗液多为血清渗出,属于正常现象,而鲜红色渗液可能提示活动性出血,需警惕血管破裂;黄绿色、浑浊的渗液高度提示感染,可能有脓液。观察渗液的性状同样重要。稀薄透明的渗液通常正常,而黏稠、带有絮状物的渗液往往是感染的表现。
    异味的出现往往是伤口出现问题的强烈信号。正常愈合的伤口可能有轻微血腥味,不会有明显异味。若换药时闻到恶臭、腐臭味,多提示伤口存在厌氧菌感染或组织坏死。坏死组织分解会产生含硫化合物,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这种情况下即使伤口表面看似干燥,深层也可能存在感染。此外,若伤口长期不愈合且伴有腥臭味,需警惕特殊细菌感染或骨髓炎等严重问题,不能仅通过局部消毒处理,需及时就医以明确诊断。
    除了红肿、渗液和异味这三大核心信号,伤口周围皮肤的状态也不容忽视。正常情况下,伤口周围皮肤应保持完整、柔软,无皮疹。若出现水疱、脱皮、瘙痒等症状,可能是对敷料或消毒剂过敏,需及时更换护理用品。伤口边缘的状态同样关键,新鲜的肉芽组织呈粉红色、颗粒均匀,触之易出血,是愈合良好的标志。若边缘组织发黑、变硬或出现缺口,则提示愈合不良,可能存在组织坏死或生长停滞。
    发现伤口异常信号后,正确的处理方式至关重要。轻度红肿时可加强局部清洁,增加换药频率;渗液增多时需选择吸收性更好的敷料,并确保引流通畅;出现异味时应及时清除坏死组织,必要时使用抗菌敷料。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情况下,若观察到伤口持续恶化、全身出现发热等,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换药时进行细致观察,是伤口护理的第一道防线。通过掌握红肿、渗液、异味等信号的解读方法,能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为伤口愈合创造条件。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中心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