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噪声”变“矛盾”

2025-11-08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四版:天使之声 浏览:17371 次 


□李晨阳

在医院病房里,维持一个安静的环境是患者康复的基本条件之一。睡眠质量直接影响患者康复。
近期,病区出现因陪护人员打鼾声较大等问题引发的患者投诉,暴露出环境管理与医患沟通中存在亟待改进的环节。核心问题在于,当患者就环境干扰提出诉求时,部分护理人员回应时未能体现应有的专业素养与主动解决意识,从而导致矛盾升级。
研究结果表明,此类问题并非孤立事件。陪护人员打鼾声较大,亲友探视时的喧哗等,都是病区的常见潜在干扰源。对于经历手术与化疗后身体虚弱的患者而言,这些干扰会影响其休息,并可能对治疗依从性与情绪状态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强化病区环境管理,提升护理人员在应对此类问题时的沟通技巧与主动干预能力,是当前护理质量改进的重点。
团队成员已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并已采取实际行动(如准备耳塞)进行尝试。
笔者针对现有问题,根据团队成员的建议,系统梳理后续工作的沟通原则与具体行动指南,旨在建立标准化的处置流程,改善病区环境。

不久前,在医院妇科肿瘤病区,42床患者的家属与43床患者发生纠纷。其原因是42床患者的家属夜间打鼾声较响,导致43床患者彻夜难眠。当43床患者带着疲惫与委屈找到护理人员求助时,得到的回应竟是:“人家也交了床位费,我们管不了他打呼噜。”这句回应,看似是“实话实说”,实际上是沟通意识的缺位、责任担当的缺失。
如果我们没有站在患者的角度体会“想睡却睡不着”的煎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患者眼中“能解决问题的人”,反而用一句“管不了”将患者的信任推远,就有可能引发投诉。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言语失误,更是对“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的偏离。
事实上,这样的隐患在病区内早已存在。除了打鼾声,手机外放声过大、家属聚集交谈声音过大、夜间陪护人员走动、亲友探视时的喧哗等问题,都在悄悄影响着患者的休息。
患者大多经历过手术、化疗,身体本来就很虚弱,睡眠质量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与情绪状态。一次被打断的睡眠,可能让患者第二天的恶心呕吐反应加重,可能让本就焦虑的心情变得更为烦躁。
这些看似“小事”的环境干扰,一旦处理不当,就会成为激化医患矛盾的“导火索”,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就医体验,还会损耗科室积累的口碑。这次的风险警示教育,核心就是要让每一位护理人员都明白:我们不仅是医嘱的执行者,还是病区秩序的维护者、患者情绪的安抚者;而专业的沟通能力与主动的解决意识,正是化解这些风险的“关键钥匙”。
在问题梳理过程中,科室里的张鑫鑫、孙晓玉、杜晓君、柴圆圆4位护理人员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一些接地气的建议。比如,护理人员与打鼾的患者家属沟通时的温和“话术”,分时段提醒探视人员控制说话时的音量等;更让人感动的是,护理人员周静静当天便网购了一批耳塞,用实际行动为大家做出了示范。
结合众人的智慧与病区实际情况,笔者将后续工作的沟通原则与行动指南梳理如下,希望每一位护理人员都能记在心里、落在实处。
沟通语言:把“共情”放在前,让“专业”贯穿始终
语言是打开患者心门的第一把钥匙,一句暖心的话能让患者安心,一句生硬的话却能寒了患者的心。面对患者因环境问题求助时,必须彻底摒弃“没办法”“管不了”“您忍忍”这类消极表述,改用“共情+明确责任+给出方案”的沟通逻辑。
错误示范(需要杜绝) “家属打鼾,我们也没办法,人家交了床位费,总不能把人赶出去吧?”“手机声音大,您自己跟隔壁患者说一声,我们忙着呢!”
正确表达(可以参考) “姐,我特别理解您。本来化疗就容易累,想好好睡一觉却被打鼾声吵醒,肯定既困又难受,对不对?您先别急,我这就去跟42床患者的家属好好沟通,让他尽量侧着睡,以减低打鼾声。我给您拿一副耳塞先用着,要是还不行,我再跟护士长申请看看能不能调整一下床位。您放心,我一定想办法帮您解决问题。”
这样的回应,先安抚患者的情绪,再亮明护理人员的态度,最后给出具体方案,既能让患者感受到被重视,也能让问题解决有明确方向。
行动策略:把“主动”扛在肩,用“细节”解难题
比起语言上的安抚,及时落地的行动更能让患者感到护理人员的诚意。
面对不同类型的环境干扰,大家要学会“精准应对、快速处置”。
预防为主,从源头减少问题 患者入院时,除常规宣教外,务必特意加上“安静病区”的提醒:“咱们病房里的患者都需要好好休息,麻烦您和家属把手机调至静音,晚上10时后切勿大声说话,感谢配合。”
及时干预,化解矛盾 接到患者反馈后,护理人员必须立刻赶到现场。遇到打鼾声较大的问题,先与家属温和沟通:“哥,打扰您一下。隔壁床的患者一直没睡好,您打鼾声有点儿大,她实在难以承受。您能不能试试侧着身睡?我们也给您准备了枕头,垫在背后既能舒服一些,也能降低打鼾声。”
遇到患者或家属手机外放声过大或亲友探视时的喧哗,笑着上前提醒:“各位家属,麻烦大家声音小一点儿。病房里的患者都需要休息,咱们要是想多聊一会儿,到外面的走廊也可以,谢谢大家理解。”
做好物资保障工作 周静静网购的耳塞已经到位,并在护士站的“便民箱”里备足眼罩、耳塞,方便患者随时取用。
团队协作:把“联动”做到位,让“合力”促提升
病区的事不是某一个人的事,只有大家拧成一股绳,才能把环境管理与沟通工作做好。
落实“首接负责到底” 无论是谁收到患者反馈的问题,都要当好“第一责任人”,从沟通、处置到后续回访,一跟到底。比如,护理人员帮患者解决了打鼾声过大的问题后,晚上查房时要再问一句:“姐,刚才睡得怎么样?打鼾声小一些了吗?”若是自身无法解决,要第一时间上报,切勿把问题搁置一旁。
开展“案例复盘小课堂” 每周晨会预留10分钟,选择一个近期的典型案例。无论是处理得当的“正面例子”,还是存在不足的“反面教材”,都要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比如,谁成功劝服了探视时喧哗的患者亲友,就详细说说所用的“话术”;谁遇到了沟通难题,大家一起出谋划策。通过这样的互相讨论,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才能共同提升。
病区的患者,把自己最脆弱的一面交给了我们,我们便要扛起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此次风险警示教育,并非要批评谁,而是要和大家一起找准问题根源、补齐短板。
希望每一位护理人员都能把“共情”刻在沟通里,把“主动”融进行动中,用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及时的举动,帮患者挡住那些扰人的“噪声”,让患者能睡个安稳觉、好好养身体。我们要让病区真正成为患者安心康复的“温暖小家”,用专业与温度,为患者筑起康复防线。
(作者系中华护理学会妇科专家库委员)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