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失眠的病因吗

2025-11-08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四版:天使之声 浏览:14046 次 


□马闯胜

有一类长期受失眠困扰的患者,不仅夜间难以入睡,还常伴有心烦胸闷、焦虑急躁、食欲减退、头晕、身体忽冷忽热等不适。他们往往辗转于呼吸科、消化科、神经内科等科室,反复检查却未能明确病因,对症治疗效果不佳。最终,这类患者常被建议至精神心理科就诊,并被诊断为伴有焦虑、抑郁或躯体化症状。多数患者在接受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后,睡眠问题可得到改善。
然而,也有少数患者即便接受了规范的精神类药物干预,失眠问题依然未能缓解,持续承受着病痛折磨。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曾遇到过一个典型病例。该患者为68岁男性,自40多岁起出现失眠,偶尔需要服用助眠药物。55岁之后,患者的失眠症状加重,并伴有心烦和情绪不稳定,开始经常依赖安定类药物。初期药效尚可,但随着时间推移,即便增加剂量,效果也逐渐下降,患者不得不频繁更换不同的助眠药物以勉强维持睡眠。60多岁时,患者又出现胸闷紧张、进食减少、体重下降、身体疼痛麻木以及忽冷忽热等躯体症状。患者多次在消化科、呼吸科等相关科室就诊检查,却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对症治疗效果欠佳。
随后,患者在综合医院心理科被诊断为抑郁发作伴焦虑性失眠,并接受了系统的抗抑郁、抗焦虑及助眠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曾先后使用马来酸氟伏沙明、艾司西酞普兰等多种西药,以及舒肝解郁胶囊、乌灵胶囊等中成药。患者曾同时服用6种药物,但是睡眠质量仍无明显改善。医生也曾尝试使用具有强镇静作用的抗精神病药物,虽然可以强制患者入睡数小时,但是患者白天精神昏沉,躯体不适未减轻,心烦、急躁等症状反而加重。
笔者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及治疗过程,发现患者平时性格外向,多年来并未表现出典型的兴趣减退或情绪低落等抑郁症状,反而在服用某些抗抑郁药物后出现情绪急躁、易怒。
笔者分析认为,患者失眠及一系列躯体症状,可能源于内在神经兴奋性过高,而非单纯的抑郁或焦虑。因此,笔者迅速为患者调整治疗方案:停用所有抗抑郁药物,改为联合使用心境稳定剂。治疗方案调整后,患者失眠问题迅速缓解,伴随的躯体不适也随之消失。目前,患者每晚仅服用一片丙戊酸钠缓释片,即可获得正常睡眠,情绪状态保持稳定。
失眠的病因比较复杂,涉及因素众多,但是每个人的内在素质(如个性特征、心理与身体的固有特质)是相对稳定的。只有准确识别失眠背后的根本原因,才能有效解决问题。因此,建议失眠患者一旦出现睡眠障碍,应尽早前往睡眠专科门诊就诊,接受全面系统的评估与治疗,以免因延误诊治时机而承受更多的痛苦。
 (作者供职于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