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梦娜
宝宝发热是家长常面临的育儿难题。不少家长因焦虑采取不当护理。实际上,发热是身体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的正常反应,科学处理不仅能缓解宝宝不适,还能助力免疫系统发挥作用。以下从体温判断、家庭护理、用药原则、就医指征4个方面,为大家提供实用的护理指南。
正确判断:发热类型与体温标准
明确科学测量方法与发热界定标准。宝宝体温因测量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正常的腋下温度为36.0摄氏度~37.0摄氏度、口腔温度为36.3摄氏度~37.2摄氏度、肛门温度为36.5摄氏度~37.7摄氏度。当腋下温度≥37.5摄氏度、口腔温度≥37.3摄氏度、肛门温度≥38摄氏度时,即为发热。以腋下温度为例,发热可分为低热(37.5摄氏度~38摄氏度)、中热(38.1摄氏度~39摄氏度)、中高热(39.1摄氏度~40摄氏度)、超高热(>41摄氏度)。不同发热程度的护理重点有所不同,家长应进行针对性处理。
家庭护理:缓解不适的核心
家庭护理的关键在于提供舒适环境,促进宝宝在舒适的环境中休息、辅助散热。在环境方面,应将室温保持在24摄氏度~26摄氏度之间、湿度在50%~60%之间,避免空调直吹,适当开窗通风。衣物选择遵循“比成人少一件”原则,穿宽松、透气的纯棉衣物,忌用被子“捂汗”,以防散热受阻引发惊厥。
补水与饮食同样重要。宝宝发热时新陈代谢快、水分流失多,需少量多次喂温开水。6个月以上宝宝可口服补液盐以防脱水。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食物为主,避免强迫进食导致肠胃负担加重。
物理降温需谨慎,通常仅在体温<38.5摄氏度且精神状态良好时进行。可用32摄氏度~34摄氏度的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等大血管部位,每次10分钟~15分钟。忌用酒精擦浴,防止酒精经皮肤吸收中毒。
用药原则:安全使用退热药
当宝宝体温≥38.5摄氏度且有明显不适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退热药。儿童常用的退热药物为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个月以上的宝宝)和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宝宝),两者不可同用。
用药需按体重计算剂量,避免按年龄估算导致剂量不足或过量。对乙酰氨基酚每次最大剂量为15毫克/千克,间隔4小时~6小时使用1次,24小时不超过4次;布洛芬每次最大剂量为10毫克/千克,间隔6小时~8小时使用1次,24小时不超过4次。用药后要观察30分钟~60分钟,若体温未降但精神状态改善,不需要加药;若体温持续不降或反复发热,应及时就医。
就医指征:警惕危险信号
多数宝宝发热是自限性疾病(如普通感冒、幼儿急疹),家庭护理可缓解,但出现以下情况时需要立即就医:体温持续超过39摄氏度且用药后无改善;发热伴精神萎靡、嗜睡、烦躁;出现抽搐、呕吐、腹泻等症状;3个月以下宝宝发热超过24小时;发热持续超过3天无好转。
就医时,家长需要准确告知医生宝宝发热的时间、最高体温、用药、饮食和睡眠情况,方便医生判断病因。在就医途中,家长应对宝宝适当保暖,避免过度包裹,同时带好退热药和饮用水,防止宝宝途中体温骤升。
发热是宝宝成长过程中常见的挑战,家长无须过度焦虑,只有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密切观察宝宝的状态,才能在保护免疫系统的同时,帮助宝宝平稳度过发热期。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滨州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