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最后一部官方药典——《绍兴本草》
□黄春霖
《绍兴本草》全名为《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成书刊行,是宋代最后一部官方药典,也是南宋唯一的官方药典。《绍兴本草》是以《大观本草》为底本,由王继先领衔,张孝直、柴源、高绍功等奉诏重修的本草著作。该书32卷,释言1卷,共载药物1748种,其中新添药物6种(炉甘石、锡蔺脂、豌豆、胡萝卜、香菜、银杏)。“考证名方500(或作300)余首,证舛错8000余字。”《绍兴本草》以校订药性为主旨,对药物的毒性尤其重视,能根据临床实践和实际观察补充更正,亦颇有见地。
现有《绍兴本草》版本残存药性考订的条文共371条,将其药性内容逐一与《大观本草》所载进行对比,其中有改订或增补的药条达189条,占总数的50.95%。其校定药性的主要方法是以药物效应为本推断药性。类推法也经常运用于推断药性,其中涉及药物的生成来源、特殊属性、生长环境等方面。《绍兴本草》对药物炮制影响药物的寒热属性及毒性记载也很详细。在药性方面,《绍兴本草》对药物的毒性尤其重视,对《大观本草》29味药物的毒性进行了更改,对《大观本草》与新添药物中的51种药物毒性进行了阐释,对52种药物的毒性进行了补充。
《绍兴本草》现存的371条对药性考订的条文可分为4类:一是赞同保存前代的药性。作者如果赞同前代本草有关药性之说,则云“当从本经(本经指《大观本草》)”。如“无食子即没石子是也”“当从本经味苦、温、无毒是矣”。二是修订错误的药性。如果对前代所记载药性有不同的意见,则陈述理由,予以校订。如将荔枝子性“平”改为性“温”,河豚“无毒”改为“有毒”。三是补充缺失的药性。对于前代药物性味良毒记载未全者,则予以补充。如补充金牙(黄牙石)“性平”,增加了花蕊石、石脑油、礞石等药的药性。四是鉴别矛盾的药性。前代诸家本草所录药性,存在互相矛盾的情况,但却很少断其是非,该书作者鉴别药性,择善而从。
《绍兴本草》之前的本草著作在记载药物的性味时多不记载产生性味的原因,不同的本草著作记载的药性各不相同,陈陈相因,难以鉴别真伪。《绍兴本草》根据药物的临床实际效果、根据药物的炮制等途径推断药物的性味,推动了对药物性味的研究。
根据临床实际效果推断药物的性味。一是根据药效推断药物性味,如伏龙肝《日华子》云微毒,《药性论》云无毒,作者根据伏龙肝“诸方主疗甚多,然用之断下殊验”推断该药“无毒”。二是根据药性及主治推断药物性味,如乌芋《名医别录》载“味苦、甘、微寒,无毒”,但从其功治“主消渴痹热,温中益气”推断其矛盾。三是根据性味、功效对比推断药性,如从石脑油能“治小儿惊风,化涎”推断其“性寒”。四是根据多食久食所产生的副作用来推断药物性味,如胡桃“多食喜作风热疾,当云味甘、温、无毒是矣”。五是根据药物的功效或在方剂中的功效推断药性,如牛黄“其经注性味不同,初生儿尝单服饵,显见无毒”。六是认为能点眼、入咽喉口齿之药多无毒,解毒之药无毒,固涩止血之药无毒。七是认为涌吐之药有小毒,有“利性”作用的有小毒,能刺激咽喉的多有毒,能毒杀动物的有毒。
用类推法推断药物的性味。一是根据药物的生成来源推断药物的性味,如水银粉“既自水银而成,当以味辛、冷、有毒为定”,半天河水“本雨露之水,即非有毒之物”。二是根据药物的特殊属性推断药物的性味,如《绍兴本草》认为常食之物其性不会太偏,灰类之物多有毒,猛兽之肉多有微毒,野生之物多有毒。三是根据动物的食性推断药物的性味,如孔雀屎,因孔雀“食诸毒虫”而推断其有毒。四是根据药物的生长环境推断药物的性味,如鼠妇,因其多生湿地,故定性为“微寒”。
根据对药物的炮制推断药物的性味。一是炮制增加药物的温性,如雄黄“经火炼者,其性变温,若生用者,其性则寒,皆为有毒”。二是炮制降低或增加药物的毒性,如丹砂“在方生用之,即微寒无毒,若经火煅之,即性变大热而有毒矣”。但绝大多数的药物经过炮制之后,毒性降低或消除,如石钟乳“煮炼研成粉,极细为用,则为无毒,若不炼服之,令人淋,则为有毒”。同样的情况也见于金屑、银屑、自然铜、云母、雄黄、禹余粮等。
由于王继先是南宋有名的奸臣,且《绍兴本草》与北宋其他官修本草相比相对简略,后世对其极为鄙视。至明代,《绍兴本草》已经失传,但李时珍仍对其加以贬斥。然而,易牙虽佞,后人不因之废烹饪;秦桧虽奸,后人不因之废宋体字。《绍兴本草》并非王继先一个人所著,它凝聚了南宋众多御医的劳动成果,对本草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我们也应当对《绍兴本草》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作者供职于武陟县卫生计生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