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抗精神病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王俊成
    利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药物治疗一般分为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3个阶段,一般持续2~5年。药物的不良反应会明显影响患者治疗的耐受性与依从性。
    鉴于抗精神病药物具有许多药理作用,特异质反应也常见,处理和预防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与治疗原发疾病同等重要。
锥体外系反应

    锥体外系反应是抗精神病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4种表现。
    一、急性肌张力障碍
    急性肌张力障碍出现得最早。患者有不由自主的、奇特的表现,包括眼上翻、斜颈、颈后倾、面部怪相、吐舌、张口困难、角弓反张和脊柱侧弯等。
    患者常去急诊部门就诊,易被误诊为破伤风、癫痫、癔症等,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史常有助于确立诊断。
    处理:肌注东莨菪碱0.3毫克可即时缓解。有时需要减少药物剂量,加服抗胆碱能药(如盐酸苯海索),或换服锥体外系反应低的药物。
    二、静坐不能
    静坐不能在治疗1~2周后最为常见,发生率约为20%。
    患者表现为无法控制的激越不安、不能静坐、反复走动或原地踏步,易被误诊为精神病性激越或精神病加剧,此时错误地增加抗精神病药剂量,会使症状进一步恶化。
    处理:苯二氮䓬类药和β受体阻滞剂等有效,而抗胆碱能药通常无效。
    三、类帕金森症
    类帕金森症最为常见,会在治疗的最初1~2个月发生,发生率高达56%。
    患者最初常表现为运动过缓,体征上主要为手足震颤和肌张力增高,严重者有协调运动的丧失、僵硬、佝偻姿势、慌张步态、面具脸、流涎和皮脂溢出等。
    处理:服用抗胆碱能药物有效。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时应缓慢加药或使用最低有效剂量。
    四、迟发性运动障碍(TD)
    TD多见于持续用药几年后,极少数可能发生于用药几个月后。用药时间越长,发生率越高。
    TD患者以不自主的、有节律的刻板式运动为特征。其严重程度波动不定,患者睡眠时消失、情绪激动时加重。TD最早的体征常是舌或口唇周围的轻微震颤。
    处理: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关键在于预防、使用最低有效剂量或换用锥体外系反应低的药物,最好换用其他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特别是换用氯氮平或喹硫平可获得改善。抗胆碱能药物会促进和加重TD,应避免使用。

过度镇静

    过度镇静常见表现为困倦、乏力、头晕,与药物对组织胺H1受体阻断作用有关。传统药物中低效价类(舒必利除外)引起的多见,新型药物中氯氮平、奥氮平引起的较为常见。
    处理:该症状多在用药初期发生,因此药物使用宜缓慢加量,尽量睡前用药,服药后避免有危险的操作活动。

心血管方面不良反应

    心血管方面不良反应常见为直立性低血压和心动过速,也有发生心动过缓和心电图改变。这与药物对肾上腺素能α受体的影响有关。低效价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和氯氮平引起的较为多见。
    处理:该症状多发生于用药初期,减缓加量速度或适当减量可改善。低血压者应卧床观察,心动过速者可给予β受体阻断剂对症处理。

内分泌改变

    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可通过抑制下丘脑漏斗结节多巴胺受体导致催乳素分泌增高,患者表现为闭经、溢乳和性功能改变。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中利培酮也比较常引起这类症状。
    处理:目前,无肯定有效的治疗方法,减药后症状可能减轻,如不减轻可考虑换用无此类副作用的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或喹硫平。

体重增加和糖脂代谢异常

    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可导致不同程度的体重增加,同时患者容易发生糖脂代谢异常,发生高脂血症、冠心病、高血压病以及2型糖尿病的比例增加。其中,传统药物中低效价类,新型药物中的氯氮平、奥氮平较易诱发。
    处理:应对服用这些药物的患者定期检测血糖、血脂,建议患者注意饮食结构和增加运动。

胆碱能改变有关的不良反应

    药物对抗胆碱能受体的影响可导致口干、便秘、视物模糊、尿潴留等症状。
    处理:传统药物较易诱发,如患者不能耐受则减药或换用此类作用轻微的药物。

肝脏损害

    有过氯丙嗪引起胆汁淤积性黄疸的报道,但比较少见。抗精神病药物引起一过性肝酶增高较为常见,多可自行恢复。
    处理:可同时让患者服用保肝药物,并检测肝功能。

恶性综合征

    恶性综合征属少见但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0.5%,但死亡率高达20%以上。
    患者主要表现为高热、肌紧张、意识障碍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出汗、心动过速、尿潴留等。
    恶性综合征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药物引起多巴胺功能下降有关。药物剂量过高、频繁换药、多种药物合并使用时容易发生。
    处理:应立即停用所有抗精神病药物,补充液体,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物理降温,预防感染,可以试用多巴胺激动剂,也有报道电休克治疗有效。

癫痫发作

    癫痫发作属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氯氮平较易诱发该反应,其他低效价抗精神病药物也可诱发。
    处理:减低药物剂量,如治疗剂量无法减到发作阈值以下,建议合并使用抗癫痫药物,或者换药。

粒细胞缺乏症

    粒细胞缺乏症属严重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发生死亡。
    氯氮平引起的较为多见,为其他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10倍。
    处理:使用氯氮平的患者在最初3个月内应每周检查白细胞计数,以后也应注意检测。一旦发现白细胞计数低于4000/立方毫米,应立即减量或停药,同时给予升白细胞药和碳酸锂等药物。
    对严重的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应给予隔离和抗感染治疗。
    服用氯氮平而发生过粒细胞缺乏症的患者不应再接受氯氮平治疗。
    卡马西平可增加氯氮平引起粒细胞缺乏症的危险性,应注意避免这两种药物合用。
(作者系南乐县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病学主任医师,濮阳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濮阳市学术技术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