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明立功:守正创新 誓做骨科患者的守护神  

明立功:守正创新 誓做骨科患者的守护神
本报记者 张治平  通讯员 王高田  文/图

滑县黄塔明氏正骨第十三代传人、滑县新区医院副院长明立功

明立功到新加坡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春节慰问困难患者

在贫困村义诊

端午节给患者送粽子

查房

协助香港天邻基金会下乡筛查

到患者家中回访

 

   200多年来,中原大地盛传“南有白马寺,北有黄塔寺,杏林两奇葩,正骨有高人”的两大中医正骨流派。“白马寺”指的是“洛阳平乐郭氏正骨”,“黄塔寺”指的就是“滑县黄塔明氏正骨”。
    明立功作为滑县黄塔明氏正骨第十三代传人、滑县新区医院副院长,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正骨医术,秉承家传绝学之精粹,却不泥古,思路开阔,刻苦钻研,在突出黄塔明氏正骨特色的同时,又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创立了一整套骨伤疗法,即“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整体辨证、医患结合”的治疗原则,对治疗骨科常见病及疑难病等有独特疗效和独到见解。
    6月17日,记者走近明立功,感受他“成功之花”的明艳。
潜心钻研硕果丰
    1988年,18岁的明立功步入新乡医学院医学系。经过5年刻苦学习,199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新乡医学院毕业。
    是留在环境舒适的城市大医院,还是回到身处农村的家乡医院?怀着使命感的他,毫不犹豫地回到了故乡。
    作为一名医生,明立功深知只有通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
    在工作中,明立功苦练基本功,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疗法,积累经验,逐步成长为医院的业务骨干。
    爱钻研是明立功的一大特点。他发现传统的取骨,切口大、创伤大,术后供骨区易出现并发症,就自行设计了微创取骨器。微创取骨器具有传统取骨手术的骨量,完全符合四肢骨科手术的要求,且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术后疤痕小,从美观方面更容易让人接受。
    前臂骨折后,传统的内固定钢板固定手术具有切口大、骨膜剥离广泛、骨折端血运损伤大,以及二次取出增加患者负担等弊端。传统的克氏针固定,抗旋转性差,不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明立功就自行设计了弹性蛇形针,用它固定骨折端后,在骨髓腔内形成多点支撑固定,抗旋转能力强,可允许患者早日锻炼,且具有创伤小、二次取出在门诊即可,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该技术在河南多家医院获得推广。
    从医20多年来,明立功潜心科研创新和专业学术研究,在骨伤科、显微外科诊疗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第一篇有分量的学术文章是1997年他从无锡手外科医院学习归来,回到医院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了修复,不但解决了传统治疗时间长、疗效差、费用高,而且还能保住患者的肢体,疗效可靠。论文写成后,很快就被《中华显微外科》杂志刊登了。
    明立功研究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功能性外固定器的研制与应用”项目均获得安阳市科技进步奖;2011年,“Y形弹力外固定器”“微型取骨器”项目在第七届国际发明展会分别获得铜奖、银奖;2015年,“弹性加压蛇形髓内针的设计与临床应用”“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因素及小切口锁定加压板结合植骨治疗的临床研究”项目分别获得河南省中医药科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2016年,“微创技术治疗上肢骨折”项目获得河南省中医药科技成果奖三等奖。
    天道酬勤。明立功先后被安阳市委组织部评为安阳市青年科技专家,获得安阳市总工会颁发的“安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被河南省委组织部评为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2013年10月,荣获中华骨伤功勋奖,2014年9月,被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评为河南省科普成果奖三等奖。对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认知,他永远是一个不知疲倦的追求者。
医患鱼水情
    “明医生,我是封丘的杜春花。20年前,您给我看过病!您还记得我吗?”
    “记得,咋不记得啊!我记得你还帮我家刨过花生呢!”
    这是2019年5月9日,滑县新区医院病房里,一位叫杜春花的患者与明立功的一段对话。
    原来,20年前封丘县陈固乡的杜春花因手外伤住院治疗,当时就是明立功施妙手将其治愈后,她听说明立功家的花生还没刨完,还主动和他去地里帮忙刨花生。
    如今,杜春花以左膝部疼痛3年,加重10天住院。明立功给她行单髁置换术,几天后什么也不扶就可以走路了!
    像这样医患情深的例子,可以说不胜枚举。“治一位患者,交一个朋友”是明立功的人生信条。
    2019年1月10日,在滑县万古镇新庄村,103岁老寿星郭大娘的家中,一片欢声笑语。原来是明立功一行来到这里,对前段出院的郭大娘进行家访。
    去年10月30日,102岁的郭大娘,因不慎摔伤,造成股骨粉碎性骨折,因年龄太大,加之伴有其他老年疾病,家人带她去了几家医院,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还建议送到省里大医院做手术,但家人考虑老人年龄大了,转诊到外地有很多不便。
    后来,他们慕名来到滑县新区医院。明立功经过仔细检查后,认为可以住院治疗。为慎重起见,他又同医院内科、麻醉科专家进行会诊,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实施了右股骨粉碎性骨折微创内固定术,手术非常成功。经过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住院10多天的郭大娘便康复出院了。
    滑县新区医院的职工李小宾,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骨科医生办公室认真地书写病历。你可能不会想到,李小宾就是十几年前明立功的一个患者。
    老家是鹤壁市山城区石林乡的李小宾给记者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2002年8月17日凌晨,暑假中的李小宾和往常一样随父亲赶着家中的农用畜力车上市区卖菜,途中与迎面从坡上飞驰而来一辆三轮摩托车相撞。
    李小宾被当地医院医生诊断为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手术后发生感染,应用各种药物但是仍无法有效控制感染;转院至郑州某大医院,治疗了两周仍不见好转。
    李小宾后来辗转来到了滑县骨科医院(当时明立功在该院工作),接诊的是明立功,经过详细的病情评估,认为感染程度很严重;经过院内会诊,并请来了上海的专家会诊,最后决定行骨瓣和皮瓣移植手术,但是手术风险很大,如果后期感染仍然无法控制,可能需要把左小腿截肢。
    经过一次长达10个小时的大手术,以及后续七八次皮瓣移植和功能重建手术,加上医生的悉心照料、密切观察,奇迹发生了,感染被控制,而且面积逐渐缩小,最终保住了左小腿。
    虽然左腿仍稍有残疾,但是相对于截肢来说已经是不错的结果了。康复后,李小宾回到了校园继续他的学业。
    明立功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医疗职业精神在李小宾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种子,高考后报大学志愿,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
    李小宾大学毕业后,和当初为他治病的明立功取得联系。得知李小宾所学的专业是临床医学,当时李小宾正在找工作,明立功二话没说,当即伸出援手,李小宾来医院上班了。就这样,他们从当初的医患关系,转变成现在的师徒关系。
以身示范抓管理
    明立功是滑县新区医院副院长兼任骨科主任,在管理方面他非常注重以身作则。
    他常说,凡是要求科室人员做到的,自己都要主动做到。在他的带动下,科室人员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氛围非常浓厚。
    对于科室管理,他的方法就是请进来、送出去。
    把国内知名的专家请过来,在该院骨科进行新技术学习实践活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陶锦淳教授、屈克服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陈德松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的黄野教授、王现海教授,复旦大学的田东教授等知名专家定期到滑县新区医院坐诊,进行帮扶。
    把年轻人送出去培训学习,增加发展原动力。他们每年都选派优秀青年人到北京、上海、无锡、宁波等地学习,使团队更强大;并鼓励青年医生多写作,发表文章,并进行相应的奖励。
    当前和谐医患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医务人员同时承担着管理者、沟通者、照顾者、代言者、保护者及教育者等多重角色。因此,医务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心理素质,而且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
    他们不断加强科室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的培养,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加强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并应用于医患活动中,达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目的。该科的患者满意度连年来都高达98%以上。
乐于奉献 医者仁心
    2019年5月30日18时30分,天气闷热,在滑县道口镇顺北新村卫生室门口,滑县新区医院义诊车旁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明立功带领的10余人的义诊团队,正量血压、测血糖、拍X线片,忙得不亦乐乎。
    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义诊活动。这对于明立功来说,是件再太平常不过的事了。
    明家老一辈医者与患者水乳交融的医患关系,在明立功心灵中埋下了深深的烙印。当时患者在家里吃饭借宿是常有的事情。对于公益事业,明立功总是身先士卒、身体力行。
    滑县是个人口大县,总人口有130多万,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近16万人,占总人口的12.3%。而膝关节病是老年人常见疾病,行动不便是老年人的大问题,明立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们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义诊活动。2016年以来,他们去不同的乡镇、村庄进行义诊60多次,为3000多名村民进行检查。
    香港天邻基金会是一家慈善机构,主要从事赈灾扶贫、医疗救助活动,多年来在全国各地免费为肢体残疾、家庭贫困的青少年开展肢体矫正手术。2016年,香港天邻基金会豫北救助点迁移到滑县新区医院。
    明立功不怕苦、不怕累,积极协助香港天邻基金会对肢残贫困青少年进行检查治疗。2016年以来,已对千余名患者进行检查。他们联合香港专家对70名肢残贫困青少年进行免费手术救治,使他们过上了正常的生活,创造了一个个家庭美满幸福的奇迹。
    为了落实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相关精神,他们针对偏远乡镇就诊不便的问题,主动与万古镇、桑村乡两所中心卫生院开展对口帮扶活动,由该院骨伤疼痛专家每周一至周六长期坐诊,以满足群众在家门口解决病痛的迫切需要。4年多来,明立功身先士卒,风雨无阻,每周四全天下乡坐诊。
    为了加强青年人才的培养,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更好地进行技艺传承,按照安阳市总工会开展了“大工匠带徒弟”的活动,明立功主动发挥“传、帮、带”作用,积极传授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技能,解答技术上的有关问题;与徒弟共同学习新知识、新业务,鼓励、支持徒弟的创新意识,爱护和帮助徒弟,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与时俱进 逐浪医海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越来越多,膝关节的疼痛大大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
    研究表明,60岁以上的人群中,50%以上的人会出现不同部位的骨性关节炎,而膝关节是发病率最高的部位。很多人就认为膝关节炎是老年人的“专利”,其实不然,膝关节衰老从30岁开始,年轻人也要重视膝关节的保护。
    对于膝关节骨关节炎这个疾病来说,虽然它的发生、发展是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但目前的治疗体系却是跳跃性的。中国目前有非常成熟的全膝置换教育和运动医学关节镜治疗的教育,但保膝教育却非常薄弱。往往一个骨关节炎患者,在关节镜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非常有可能被建议换关节,或等着换关节。
    这种跳跃性的治疗选择并不能满足所有患者的需求,也很难被一些患者所接受。保膝理念的提出,就是为了填补关节镜治疗和全膝治疗的空白地带,实现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外科治疗的连续性,使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更加精准化、微创化和阶梯化。
    作为保膝治疗的坚定推动者,明立功认为,当一名优秀的骨科医生,要学会换位思考。为了促进保膝事业的快速发展,他还认为医务人员要做到三个坚信:坚信保膝的理念和理论;坚信实践出真知;坚信广大膝关节病患者将因为医务人员的努力而受益。
    明立功告诉记者,目前,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保膝工作上,这样可以把最大化的利益留给患者。
    目前,他的保膝患者已经有200余例了,他告诉记者自己的一个计划,就是今年重阳节那天,他把治疗过的保膝患者召集过来开场运动会,让他们感受到医学的魅力和运动之美。
记者手记
    浓眉大眼,温文尔雅。打着规整的领带,喜欢用基层患者能听得懂的言语跟他们交流。这就是记者对明立功的第一印象。
    中医世家、祖传正骨术、科班出身,按情理应有满满的优越感,可在明立功身上一点也找不到,找到的都是有形或无形的紧迫感。
    不断学习成为他的人生主线。20世纪90年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明立功意识到有些患者采用单纯的正骨已经解决不了患者治愈的需求,而不得不进行手术修复。1996年,他主动到无锡手外科医院进修8个月,学习显微技术,这也成为他技术发展的转折点。
    保膝治疗在国内开始的时间也就最近几年,且多集中在大型医院,但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明立功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提升骨科患者幸福指数的重要举措,更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他就不遗余力、身体力行,用更多的保膝治疗实践来影响更多的骨科医生加入保膝治疗的行列。
    心在哪里,时间就在哪里。明立功的时间安排总是满满的。每天5点多,他就到单位了,然后开始查文献、看书籍或记日记。一上班就是手术、查房、学习以及义诊下乡等各种的忙碌。尤其是一到门诊日,他的诊室外早早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明立功看到患者快速的恢复,而充满着幸福感。
    他把时间都用在患者和学习上了,根本无暇顾及家人。难怪他爱人总是说,“他是把自己卖给医院了”。
    以至于有一次,他破天荒地去学校给孩子送东西,居然不知道孩子的班级……
    这就是明立功,像个不知疲倦的陀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突破,正以满腔的热情和对骨科事业的无比热爱,书写着黄塔明氏正骨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