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这一年 我们不一样  

这一年 我们不一样

   编者按: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硕果累累的一年。面对疫情冲击,全省卫生健康系统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危中求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重点工作落地见效,为全省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提供了坚强的健康保障,健康中原建设取得新成果,开启了新篇章。在2021年全省卫生健康工作会上,各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交流了2020年卫生健康工作的经验和亮点,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共同发展。

 

郑州:完善政策体系 提升服务能力

   2020年,郑州市卫生健康委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全面落实国家和全省卫生健康工作部署,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改革发展,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现“两促进”“双丰收”。
    郑州市加快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健全,全市64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部设立疾控科,新建或改扩建11家县级疾控机构;每个县(市)建设1个县级重大疫情医疗救治基地,传染病救治网络初步构建;建成发热门诊(哨点诊室)267家,74家生物实验室核酸检测能力达到22.8万份/日。
    郑州市持续深化综合医改,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基层服务网底巩固夯实。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实质性落地,2家医院被确定为省医学中心建设单位,14个专业申报省级区域医疗中心;6个县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全部达到“二甲”水平;6个县(市)组建7个医共体,覆盖71家基层医疗机构。
    健康郑州行动全面启动,18项专项行动全面推开。2020年,全市人均预期寿命预估达到80岁。郑州市深化“三个一”健康管理模式,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健康知识,重点人群疾病筛查项目圆满完成,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
    围绕智慧健康便民惠民,郑州市建立信息互通数据库,初步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系统的信息数据互联互通和共享,并推行身份证、社保卡“通卡就医”,电子健康卡“亮码就医、脱卡就医”。“郑好办”APP(应用程序)上线“电子健康卡、家庭医生、医疗地图、疫苗接种、出生证明”等健康服务,医疗资源、疫苗接种情况等群众关切事项“一图呈现、一键可查”。
 (记者史尧整理)

 

开封: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体系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开封市卫生健康系统全力以赴做好防控救治工作,仅用不到40天时间就实现了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双清零”,取得“无大面积疫情蔓延、无危重症死亡病例、无医务人员感染病例、无疫情反弹”的阶段性成效。在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开封市坚持工作调度机制不变,坚持做好“人物同防”,加强实验室和发热门诊建设,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加强防控物资储备,组织开展防控应急演练,不断提升疫情防控能力。
    围绕强化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开封市积极协调解决卫生健康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市中心医院新院区、市人民医院病房综合楼、市中医院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市传染病医院迁建等项目建设;全市155家网络直报单位网络运行率达100%,传染病报告及时率达99.92%以上;6岁以下目标儿童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开封市积极开展应急演练,持续推进“120区域智慧急救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持续做好“两癌”“两筛”项目,建成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各7家;全市医疗机构已与178家养老机构签订服务协议;9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宣传不断加强,督促项目资金按时拨付,有效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顺利开展;利用重大卫生纪念日,开展面向公众的健康宣教活动,通过“健康中原行·大医献爱心”健康巡讲,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尉氏县人民医院已通过“二甲”评审,杞县人民医院、通许县中心医院通过了预评审,全市27个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基本标准,7个卫生院达到推荐标准,完成115个公有产权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
(记者史尧整理)

 

洛阳:健康洛阳建设提质提速
    洛阳市卫生健康委围绕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和年度目标任务,聚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持续推进健康洛阳建设。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洛阳市迅速成立疫情防控组织,建立“集中定点+专案救护+政策保障”医疗救治机制,确定22家定点救治医院和后备救治医院,成立医疗救治专家组21个,组织医疗队5支123名优秀医务人员支援武汉。
    洛阳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进健康洛阳行动的实施意见,补齐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短板,统筹推进健康洛阳行动,全面抓好县域医疗中心建设。围绕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洛阳市全面启动市三级医院创建“三甲”、县级综合医院创建三级医院工作,加强县域医共体建设,全市9个县(市)共组建17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行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基本形成分级诊疗格局。通过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全市建立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远程医疗系统,覆盖9个县(市)、134个乡镇卫生院、2674个村卫生室,并加快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完成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5G移动急救试点建设。
    洛阳市积极推进妇幼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创建2个标准化县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5家县妇幼保健院成功创建二级医院;积极推进医养结合体系建设,全市有医养结合机构23家,设置床位4000余张。
    此外,在过去的一年中,洛阳市重点民生实事高效落实,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卫生监督管理成效明显,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
(记者史尧整理)

 

平顶山:深入推进健康鹰城建设
    平顶山市卫生健康委努力把抗击疫情凝聚起的强大力量,转化为深入推进健康鹰城建设的持久动力,“互联网+医疗健康”、综合监管等创新做法在全国推广。
    全市卫生健康系统站位大局、听从指挥,全力投入疫情防控救治工作,病例管理模式在全省实现“五个率先”,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率先完成“双清零”。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后,平顶山市扎实推进健康鹰城建设,成立了健康鹰城行动推进委员会,并出台《健康鹰城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分解落实15项重大工作任务,建立健康鹰城行动推进长效机制,成立专项行动工作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
    平顶山市推进紧密型县域健共体建设,6个县(市)均挂牌运行;建立了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工作会商联动机制,3批共112种国家集中采购药品落地使用;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市常住人口已签约310万人,签约率达到76%;重点人群已签约116万人,签约率83%,贫困人口签约实现全覆盖。近年来,平顶山市建成、在建医疗卫生项目30个,总投资超107亿元;今年又规划了一批医疗卫生项目,累计总投资达172亿元,全市医疗水平将得到大幅提升。
    过去的一年,全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市中医院儿科、脑病科、周围血管科已通过省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申报,市委、市政府与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省人民医院豫西南分院在叶县人民医院揭牌成立。结合疫情防控,平顶山市完善应急响应与处置机制,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协调推进;牵头建立托育服务协调机制,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挂牌成立;稳步推进全国医疗卫生服务多元化监管试点工作;市直主要医疗机构实现就医“一卡通”。
(记者史尧整理)

 

安阳:公共卫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2020年,安阳市卫生健康委积极落实健康中国专项行动,强化疾病预防控制,着力提升卫生应急和综合监管水平,做好重点人群健康保障,公共卫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安阳市成立健康安阳建设推进委员会,出台实施方案和组织考核方案;深化健康素养提升工程,全省健康教育与促进现场会在内黄县召开;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百日提升集中行动,“健康细胞”创建有力推进。同时,安阳市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甲、乙、丙类传染病同期下降11.52%;预防接种门诊提档升级,实现疫苗运输、储存、使用信息全程可追溯,学校结核病疫情及时处置,患有结核病的师生得到规范治疗;完善慢性病监测,死因监测质量大幅提升。
    安阳市还大力提升卫生应急和综合监管水平,制定卫生应急预案4个,调整应急队伍11支,排查安全隐患318处;组织开展“蓝盾护航”行动,开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使用集中整治,排查各类医疗机构、公共场所、企业2500余家;做好重点人群健康保障,开展尘肺病防治攻坚,检测100家涉粉尘企业;建成健康养老服务中心,开展10类50多项服务,医养结合机构达11家;出台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实施方案,计生奖扶政策有效落实,人口监测有力推进。
    此外,安阳市还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启动心血管、肿瘤等十大专科建设,新建24个质控中心,强化26个亚专科诊疗能力;申报3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县域医疗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探索县域医共体建设和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殷都区医共体内人、财、物实行统一管理,医保基金实现打包付费,医学影像、心电、检验中心设备实现共建共享,形成“六个一”模式。内黄县乡村一体化继续深化,乡村两级设立唯一法人,村级绩效由乡镇卫生院统一考核发放。
(记者冯金灿整理)

 

鹤壁:以项目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2020年,鹤壁市卫生健康委按照《关于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机构建设、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采取12条措施,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鹤壁市卫生健康委积极争取,推动多个省级项目落地。2020年5月11日,河南中医药大学和鹤壁市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推动河南中医药大学鹤壁教学基地项目落地,目前正积极推进。鹤壁市政府与省儿童医院签订战略框架协议,合作共建河南省儿童医院豫北分院(河南省儿童医学中心豫北分中心),目前已获批。鹤壁市还与省肿瘤医院敲定合作共建协议,河南省肿瘤医学中心豫北分中心成功获批。鹤壁市政府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互联网医疗系统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合作建设5G智慧医疗应用项目,已于2020年10月21日签约。
    鹤壁市卫生健康委还深化服务内涵,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市中医院被确定为省级区域中医康复专科诊疗中心建设单位,同时挂牌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鹤壁医院,省级专家团队每周定期到该院坐诊指导。市妇幼保健院成功创建三级医院,并与省妇幼保健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浚县、淇县成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国家试点县和省级县域医疗中心,分别成立了县人民医院医疗集团。鹤壁煤业(集团)责任有限公司总医院股份制改革项目启动,成立鹤煤总医院责任有限公司并挂牌鹤壁市第二人民医院。
    此外,鹤壁市卫生健康委还积极争取资金、项目,大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经不断改造提升,当地乡镇卫生院达标率达100%,村卫生室达标率达95%;重点做好季节性易发流感、结核病、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防控,积极开展艾滋病高危人群行为干预,麻疹、艾滋病持续保持低流行态势,浚县、淇县被评为全省免疫规划标准化县;在“互联网+卫生监督”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市卫生健康监督局被确定为首批省级“智慧卫监”试点单位,实现卫生监督执法活动全过程、全时段、系统化管理。
(记者冯金灿整理)

 

新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显成效
    2020年,新乡市卫生健康委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市7个县(市)共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13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全面推开;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逐步完善,全面实施“就医一卡通”改革,目前市属及驻市11家二级以上医院、各县(市、区)二级以上医院共17家完成就医“一卡通”改造工作,实现了患者持身份证、社保卡直接就医;全市131个乡镇卫生院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提升,35个被命名为“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新建1008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并配备合格村医,全市3074个村卫生室全部对村医实行“县聘、乡管、村用”,所有县级人民医院全部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标准。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短板,新乡市卫生健康委迅速建成核酸实验室23个,负压救护车覆盖全市;提升县人民医院发热门诊标准化建设水平,各乡镇卫生院全部建设发热门诊哨点诊室;依托市传染病医院,由市中心医院托管建设市公共卫生中心;全市共谋划申报中央新增医疗卫生项目56个,2020年度申报批复中央预算内投资卫生领域项目7个,总投资24044万元,中央投资资金9800万元。
    新乡市卫生健康委还进一步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已有医养结合试点单位22个,在人流量大的车站、商场、医院等70处公共场所和用人单位建设了母婴室;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大力开展市级示范托育机构创建活动,托育机构备案工作初见成效,已有82家托育机构在国家信息管理系统注册。
    同时,新乡市卫生健康委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成立新乡市医院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明确职责,健全机构,扎实推进;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行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分设,制定党委会与院长办公会议事决策规则,在符合条件的业务科室建立党支部。
(记者冯金灿整理)

 

焦作:推进医疗基础设施建设
    2020年,焦作市卫生健康委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扎实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发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焦作市卫生健康委以项目建设为载体,2020年申报新增总投资52.83亿元的中央投资项目56个,启动实施了疾控体系、疫情救治、市县医院建设、基层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诊室)等项目,推进医疗基础设施建设,P2实验室建设实现全域覆盖;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1102个,签约率达68.6%;开展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标准化建设,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服务,全市40%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免费为全市2.3万名8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123家预防接种门诊中省级示范门诊107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8.65%,疫苗全程电子追溯系统和储存用冷库建设基本完成,实现疫苗全流程管理,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防控有力,成功举行2020年省鼠疫防控应急演练;高血压病、地方病、职业病、慢性病防控工作走在全省前列,食源性疾病监测完成率达到100%。
    焦作市卫生健康委还着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市5家三级医院,7家县级综合医院通过“二甲”评审;市级建设心血管病、脑血管病、肿瘤、中医脑病、创伤和辅助生殖六大区域医疗中心;实施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创新开展“五星级村卫生室”评选活动;建设“一中心两平台”(卫生数据中心、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远程医疗区域协作平台),推进健康信息互联共享;坚持龙头带动作用,加快省区域中医脑病和中医康复专科诊疗中心(由市中医院牵头,县级中医院协同)和省重点专科建设,5家县级中医院获评“二甲”中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中医馆全覆盖。
(记者冯金灿整理)

 

濮阳:开创健康教育工作新局面
    全国首家成立广场公益医院,全省首家建立医疗卫生指导员制度……在濮阳市,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成为2020年卫生健康工作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走啊,去中心广场量血压去!”天气寒冷也阻挡不了濮阳市龙都广场附近居民免费体检的热情。2020年5月9日,濮阳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开展龙都广场公益医院志愿服务项目,受到群众的欢迎。据介绍,濮阳市卫生健康系统充分发挥健康卫士志愿服务大队和13支分队5000多名志愿者的作用,每天抽调5名志愿者在广场公益医院开展驻点服务,广泛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和普及卫生健康知识,将广场公益医院建成百姓家门口的宣传阵地、服务窗口。
    2020年3月,为进一步做好校园疫情防控工作,提升学校卫生健康工作水平,濮阳市还在全省率先推行健康副校长制度,即全市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和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全部配备1名健康副校长,协助校长依法依规落实学校卫生健康工作。具体来说,健康副校长要负责实施学生健康状况监测和师生健康教育工作,协调学校与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协助制定学校卫生工作规划,参与、指导、督查学校卫生管理工作,指导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师生健康素养等。
    目前,濮阳市已经聘任健康副校长1156名,实现全市2217所学校全覆盖,其工作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中央电视台进行了报道。此外,濮阳市还在全省率先建立医疗卫生指导员制度,选聘市直二级以上医院优秀专家341人,组建医疗卫生指导员队伍,到75家乡镇卫生院开展帮扶活动,推广适宜技术和项目130个,新建临床专科27个,填补技术空白74个。
(记者常娟整理)

 

许昌:全力打造健康宜居之城

   在推进宜居城市建设上,许昌市从不吝于下功夫。许昌市卫生健康系统也下大力气深入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实施“健康细胞”工程。
    据统计,2020年,许昌市累计申报省级健康乡镇5个、健康村庄18个、健康单位17个;全市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保覆盖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贫困村卫生室和合格乡村医生覆盖率“三个100%”,县域内就诊率稳居全省前列,贫困人口重症精神障碍患者兜底保障工作成为全省先进。该市鄢陵县中心医院怡康苑护理院和襄城县龙耀医院被列为全国城企联动普惠养老试点单位,并得到国家专项资金支持。
    在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上,许昌市出台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襄城县医疗健康集团整体运行良好,其余县(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部挂牌运行;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加快推进,许昌市中心医院医联体内医疗机构达66家。该市还持续深化豫沪合作,与豫籍在沪医学专家联谊会签订新的医疗合作框架协议,在远程医疗、特色肿瘤诊疗和精准医学方面加强合作。该市电子建档率、0岁~6岁儿童健康管理、预防接种率等多项指标均优于省定目标,在全省2019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中获得第一名。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在健康惠民方面,许昌市实现省定民生实事“鄢陵县人民医院、长葛市人民医院提质升级”任务提前落地;市定民生实事“继续实施60周岁及以上独生子女家庭父母住院护理补贴”制度共受理扶助申请4985件,理赔金额达705.17万元,在全国优化生育政策培训班上进行经验交流;基层医养结合中心项目35家单位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新生儿耳聋基因芯片筛查累计筛查8664例。
 (记者常娟整理)

 

漯河:健康资源形成规模

   连续3年每年投入1亿元用于市十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呼吸与危重症中心率先成立咳嗽实验室,临床治愈率达到99%;打造了信息化、科学化的高血压病防治“漯河模式”……健康资源在漯河市形成规模。
    2020年,漯河市十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基本实现了市域内患者全覆盖,辐射影响周边地区的建设目标。该市的生殖遗传中心是豫中南唯一一家、全省第十家试管婴儿技术医疗机构,实现了妇产科女性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理念,试管婴儿临床妊娠率达57.25%。
    2020年,漯河市五大中心建设稳步推进。该市的心血管治疗中心同时拥有国家级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心衰中心,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内救治成功率达到97%;骨科创伤救治中心连续3年获得河南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脑卒中防治中心发布了溶栓地图,多项指标多次进入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公布的综合100强和6个技术单项50强名单。呼吸与危重症中心率先成立了咳嗽实验室,临床治愈率达到99%。肿瘤治疗中心创建成为全省精准放疗单位、肿瘤绿色治疗基地、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妇科、骨科、心血管科3个专科入选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肛肠科入选省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单位,全面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集团化、品牌化发展。
    在打造健康屏障上,漯河市建立了130个基层高血压病防治网点,打造了信息化、科学化的高血压病防治“漯河模式”,成为全国4个“慢性病防控体系建设及评估指标应用试点”之一。该市4所医院被评为省级健康促进示范医院,舞阳县、源汇区分别成为国家级、省级健康促进示范县(区)。
    在公立医院改革上,漯河市出台了《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规划》和《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临颍县在“七统一管理”基础上,落实了医保基金总额预付管理,建立了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激励约束机制;舞阳县正式挂牌成立医疗健康集团。该市率先在全省实现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通卡就医”并成为全省唯一一个按照平台化、集约化开展医疗机构非税电子票据系统建设的地市。
 (记者常娟整理)

 

三门峡:120急救实现统一调度

   打破应急和急救的区域行政界限,使“就近、就急、满足专业救治需求、兼顾患者意愿”的急救原则得到有效落实,三门峡市做出了实际探索。
    2020年,三门峡市将120市、县统一调度列入市重点民生实事,强化督查、上下协调,依次完成了市区与全市6个县(市、区)120并网工作,实现了120全市统一受理、统一调度、统一标准和统一管理。项目的实施打破了应急和急救的区域行政界限,使“就近、就急、满足专业救治需求、兼顾患者意愿”的急救原则得到有效落实。
    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在三门峡市扎实有效开展。2018年,三门峡市组建了独立于医患双方的第三方组织——三门峡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全市医院推行医疗责任险,逐步形成了“调(专业性调解)、保(定制医责险)、赔(理赔及时)、防(风险防控)、认(司法确认)”五位一体的医疗纠纷调处的“三门峡模式”。
    3年来,三门峡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共接到医疗纠纷报案513起,受理医疗纠纷案件432起,结案337起,结案率达到82.9%;调解成功达成协议238起,医患双方申请司法确认238起,司法确认率100%。引导诉讼案件26起,现场转移重大医疗纠纷死亡案件44起。患方索赔涉案金额6984万元,调解赔付金额1412万元。经回访,医患双方当事人的满意率达100%,调解协议的履行率达100%,至今无一例反悔。
    三门峡市还大力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活动。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在全省地市级综合性医院首家启动健康服务呼叫中心,开通6条24小时全天候健康服务热线96569,预约诊疗率达35%。该市3家三级医院、7家二级甲等医院均建立了向上级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301医院等医院的远程会诊平台;3家县(市)医院向下与乡镇卫生院建立了远程会诊平台,建成了心电中心、影像中心、检验中心,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约15153人次。
 (记者常娟整理)

 

南阳: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2020年,南阳市卫生健康委以医改为主线,立足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各项重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荣获全省“疫情防控先进单位”“五一劳动奖”“省级文明单位”;南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被国家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南阳市建立了中西医协同防治机制、成立中医防治领导小组,率先发布官方预防方案、增加艾预防措施,公布中医药诊疗方案、组织发放中药预防制剂;率先参与中医药国际抗疫,累计向5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中医预防方案。
    自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以来,南阳市围绕“打造高标准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总目标,健康扶贫见成效,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保覆盖率、贫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贫困村卫生室和合格乡村医生覆盖率“三个100%”,贫困人口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县域内就诊率“两个90%”的目标,累计减贫20.6万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进展,挂牌成立18家医疗健康服务集团、实现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全覆盖,所有县级人民医院全部创成“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疗卫生重大建设项目稳步推进,推进4所市级公立医院、3所县级医院建设,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及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科(病区)实现全覆盖;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再加强,各县(市、区)引进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技术人员、增强疾病防控能力,8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服务能力建设标准,实现了全市5761个行政村每村1个标准村卫生室,每个村卫生室配备1名合格乡村医生的目标。
    同时,南阳市“互联网+医疗健康”不断深化,全市56家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身份证、社保卡、居民健康卡(码)多卡通用,一卡就诊;通过发放电子健康卡,实现医护工作站扫码支付、线上移动支付、自助设备充值、诊间结算等场景应用;整合各级远程医疗服务资源,完成南阳市区域远程医疗平台和南阳市远程影像系统建设,与省级远程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对接联通;全面启动“移动智慧医院”建设,15家医院开展在线问诊服务,利用手机移动端的便携性缩短患者就医等待时间。
 (记者刘旸整理)

 

商丘: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2020年,商丘市卫生健康委着力在关键领域、薄弱环节补短板、求突破,有力推动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这一年,商丘市成功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全市卫生健康各领域工作均取得明显成效。
    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商丘市在全省率先利用核酸检测这一关键手段,快速从发热患者中找出确诊病例、从密切接触者中排查出无症状感染者,在全省较早实现了新增病例和确诊病例清零。
    健康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商丘市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参保率达100%,所有贫困村的村卫生室建设均达到标准化、规范化,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100%。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扎实推进县域综合医改、严格执行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网上集中采购政策、有力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共挂牌组建13家县域紧密型医疗健康服务集团,90%以上的医保费用将沉淀在县域,全市县域就诊率已达91.33%,基层就诊率达到73.05%。
    同时,商丘市扎实推进卫生项目建设,共完成219个中央投资补短板项目,成功申报29个抗疫特别国债项目等;持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推进县级人民医院提质升级,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持续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能力,扎实有力开展结核病防治工作,稳步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精神卫生工作稳步推进,慢性病防控成效初显;持续加强中医能力建设,组织开展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年活动,开展“双核心指标”管理,加快推进省级区域诊疗中心建设,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努力打造以伊尹文化为核心的商丘市中医药文化。
 (记者刘旸整理)

 

信阳: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得到提升

   2020年,信阳市以健康信阳建设为主线,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切实提高健康服务水平。
    信阳市卫生健康系统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始终把党建工作纳入卫生健康事业整体布局,坚持与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出台《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成立信阳市公立医院党建工作指导小组,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以党建引领,投入共建资金6万余元帮扶共建“三无小区”,投入专项资金5万元开展党支部“手拉手”结对共建活动;在疫情防控期间,在隔离救治区组建临时党支部5个,64名抗疫勇士火线入党,组织党员捐赠资金15.9万元,确保党旗始终在战“疫”一线高高飘扬。
    作为省内毗邻武汉的城市之一,信阳市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围绕“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严格落实“四早”“四集中”工作要求,做到“四个关口前移”,做到应收尽收、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应治尽治。全市坚持市、县分级救治,轻、重症分区管理,医疗资源差异化配备,医务人员分批战备,中医辨证施治率达97.6%,全市累计确诊病例274例,治愈出院病例272例,治愈出院率达99.3%,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同时,信阳市健康扶贫工作精准有效,综合医改持续深化,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预防水平全面提升,中医药事业实现创新发展,“一老一小”照护服务扎实开展,各项卫生健康服务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
 (记者刘旸整理)

 

周口:扎实做好“两大提升工程”

   2020年,周口市卫生健康委围绕健康周口建设主基调,打赢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两大攻坚战役”,扎实做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两大提升工程”,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疫情期间,周口市不断完善卫生应急组织管理体系、提高疫情防控救治能力,扎实做好秋冬季、冬春季等不同阶段疫情防控工作。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期间,全市建立了“九大专项整治、网格化管理、定期专家模拟检查、综合督导考评”等工作推进机制,全力以赴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城市形象和管理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
    与此同时,周口市着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实现了二级甲等人民医院市域全覆盖,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正式启动,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医疗卫生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中医药发展条件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全市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郸城县医改工作受到了国务院的表彰;全市共建设医共体21个,实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市域全覆盖。
    这一年,周口市还着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更加规范,免疫规划实施平稳有序,重大疾病防控有力有效,妇幼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卫生应急体系逐步健全,爱国卫生运动扎实开展。
    这一年,周口市的卫生保障工作有力有效,健康扶贫工作成效显著,老龄健康得到积极保障,卫生计生监督工作有序开展,“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为卫生健康事业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记者刘旸整理)

 

驻马店:全方位保障人民健康

   健康助力小康,民生牵着民心。2020年,驻马店市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健康扶贫攻坚战,全力推动健康驻马店行动,高质量完成民生实事和惠民工程,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驻马店市筑起疫情防控工作的“铜墙铁壁”,全市139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是全国患者过百且唯一实现确诊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地级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要战略成果;出台系列举措,促使贫困人口大病救治病种由25种扩大到30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罹患30种大病患者救治率达到100%,所有因病致贫户全部脱贫。
    驻马店市成立以市政府副市长为组长的健康驻马店行动推进委员会,以“健康天中行”等活动为载体,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全面开展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累计开展健康巡讲2037次,覆盖64.86万人次,义诊43.13万人,建成健康小屋409个,建成无烟党政机关737个;成功举办第十四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全国顶级心理专家现场授课,超过700万人次观看了大会直播或回放,在全市形成“人人关注心理健康”的浓厚氛围。
    驻马店市还推进县级人民医院提质升级,加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体系建设,完成免费宫颈癌、乳腺癌筛查和免费超声、血清学筛查,任务量均超出全省既定目标;加强疫苗规范化管理,推进慢性病防治工作,提高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和中医药服务能力,为推动全市社会经济高质量跨越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健康基础。
 (记者卜俊成整理)

 

济源示范区:交出高质量发展成绩单

   强基层、补短板、精医疗,调结构、促脱贫、惠民生。2020年,济源示范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公共卫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交出了一份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优秀成绩单。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济源示范区争取资金7000万元,为医疗卫生机构采购CT、呼吸机等应急医疗设备和17台救护车;争取资金2000余万元,实施人民医院传染病区改造提升、中医院公共卫生医学中心、12家镇卫生院发热门诊(诊室、哨点)等项目建设;投资1300万元,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医院和新冠肺炎救治中心新建核酸检测实验室;投资2700万元在人民医院建设应急物资储备中心。济源示范区在省辖市中,发生新冠肺炎病例最晚,确诊病例最少,病例治愈率达100%。
    济源市示范区累计投入725万元对村卫生室进行标准化改建提升,为镇卫生院配备价值650万元的医疗设备;全面取消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检验以及收费标准376项,提高医疗服务项目价格2532项;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费用提高到74元;高血压病、糖尿病等48项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开展,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婚检率均达到95%以上;发放计划生育惠民资金1500余万元。
    “十三五”期间,济源示范区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从4.49张增加到4.9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从2.78人增加到3.32人;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费从40元提高到74元,济源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5岁,多项指标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记者卜俊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