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初伏与饺子  

□丁自力

 

   2025年7月20日(农历六月廿六)是初伏的第一天,邓州作为饺子发明人张仲景的故乡,民间有许多关于饺子的民谣。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同一种食物,为什么在截然不同的两个季节里发挥着“不一样的养生保健”作用呢?
    我们先从饺子的由来说起。东汉末年,张仲景任长沙太守,辞官归乡时,看见老家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百姓因严冬寒冷、冻烂了耳朵,就让人搭起草棚,取一口大锅,将胡椒、当归、肉桂、生姜等祛寒药物连同大块羊肉一起煮熟,捞起后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再煮熟分给百姓。张仲景将此食物命名为“祛寒娇耳汤”。
    张仲景的这一善举,不仅治愈了百姓的冻疮,还让“娇耳”在寒风中化作亘古不衰的暖意。
    邓州至今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等民谣。邓州人把饺子称作“仲景饺子”,并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保护和发展。在邓州,家家户户剁饺子馅儿时的“梆梆”声里,仍回响着2000年前的医者仁心,恰似《伤寒杂病论》书页翻动的声响。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当年张仲景发明的饺子是为百姓御寒治病、保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在不同季节调配出不同的饺子馅儿,在感受美食的同时,达到治病、防病、养生的目的。
    针对冬、夏两季,在极端天气里,疾病易发、多发,人们将不同的饺子馅儿赋以药用,又将药物作为食物,“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现“预防为主、医防融合”,养成合理膳食的好习惯。
    初伏吃饺子这一传统习俗,既体现了“药食同源”的养生智慧,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炎炎夏日,人们常因暑热而食欲不振,而饺子以其鲜美的滋味成为开胃解馋的佳选。
    这一习俗的形成,还与农耕文明息息相关。初伏恰逢麦收后的“农闲”时节,新粮入仓,百姓便借此时节犒赏辛劳的自己。正所谓“好吃不如饺子”,使其成为应季美食。从文化象征来看,饺子形似元宝,加之“伏”与“福”谐音,赋予了“初伏饺子”以“元宝藏福”的吉祥寓意。
    人们在初伏吃饺子,既是为了提振食欲、补充体力,也寄托着平安度夏的美好愿望。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是,食用饺子后饮用热汤发汗,既能驱散暑湿邪气,又能补充因高温消耗的元气,展现了古人顺应天时的生活智慧。
    笔者推荐3种荤素搭配的饺子馅儿,希望在炎热的夏季带去一丝祛湿、排汗的清凉,在寒冷的冬季温暖冰凉的手脚。
    适合冬季食用的饺子馅儿:羊肉、白萝卜(胡萝卜)馅儿,适合手脚冰凉、体虚怕冷的人食用;韭菜鸡蛋馅儿或韭菜虾仁馅儿,适合冬季能量不足、乏力者食用;牛肉大葱馅儿,适合体力消耗大、需要增强抵抗力者食用。
    夏季食用的饺子馅儿讲究清爽、开胃,既要解暑又要兼顾营养。黄瓜鸡蛋虾仁馅儿,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功效;茴香猪肉馅儿,能祛湿排汗;冬瓜香菇豆腐馅儿,可以排出体内湿热。同时,饺子搭配酸辣蘸料,如用蒜泥、食醋、辣椒调汁,可以开胃助消化。
    此外,吃完饺子,初伏还有其他讲究。初伏是夏季最炎热、湿气最重的时期。中医认为,此时“阳气外发、伏阴在内”,容易耗气伤津,引发中暑、肠胃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因此,人们的衣食住行都要注意,避免长时间待在高温环境中,应及时补水、饮食清淡,不要贪凉。
    “初伏不热,五谷不结”,适度高温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是人体需要主动调节。“冬病夏治正当时”,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炎等寒证患者可以利用三伏天进行调理。初伏重在“平衡”:防暑不贪凉,祛湿不伤阳,清淡不乏营养,顺应自然才能安然度夏。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邓州市中医药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