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南阳聚焦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罗知悌对医学发展的贡献
童恢妙方治贪
疏通经络 恢复气机
1
11 1 2021年6月1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罗知悌对医学发展的贡献
 

罗知悌对医学发展的贡献
□黄新生

   元泰定二年(1325年),在杭州名医罗知悌的家门口,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空,年轻的朱丹溪总是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请求拜师学艺。最终精诚所至,罗知悌收朱丹溪为徒,悉心传授医术,将其培养成一代医学大师。杏林中人称之为“罗门拱立”,与“程门立雪”并为传世佳话。

   罗知悌(约1243年~1327年),字子敬,号太无,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罗知悌是宋末元初著名的医学家,精通张仲景、刘完素、张从正、李杲等医学名家的医学思想,将其融会贯通,医术高超。
    罗知悌出身贫寒,少年时被送入宫中,被迫当了宦官。但罗知悌身残志坚,拜刘完素弟子荆山浮屠为师,认真学习医学,尽得其传。同时,罗知悌又认真学习张从正、李杲的医学著作,将其融会贯通,医术日益精湛。罗知悌爱好广泛,又善辞章,工书法,精通天文地理,因此深得宋理宗喜欢。
    1275年,元兵攻破临安,掳走宋恭宗,罗知悌作为宦官被迫随行至燕京。罗知悌为人耿直,不攀附权贵,不吝啬钱财,性格桀骜不驯。在燕京期间,罗知悌闭门谢客,既不做官,也不和人交往,但对患者却古道热肠,为人治病不知疲倦,遇到贫困的患者,还会免费赠送药物。元代文学家、理学家、医学家、《敖氏伤寒金镜录》的作者杜本常上门讨教,罗知悌亦慷慨相授,毫无门户之见。
    在古稀之年,罗知悌因年老有病得以离开燕京,回归故里。临行时,他将所积钱财、古玩散与街坊邻里和故人,只将几千部书籍带回杭州。
    回到故土,罗知悌身体每况愈下,仍旧过着隐居的生活,甚少见客,但仍旧竭尽全力为患者治病。罗知悌晚年收朱丹溪为徒后,以临床带教的形式进行教学,“罗每日有求医者来,必令其(朱丹溪)诊视脉状回禀。罗但卧听,口授用某药治某病,以某药监其药,以某药为引经”。这种教学方法既锻炼了朱丹溪的临床操作技能,又增加了接诊人次,可谓一举两得。朱丹溪随罗知悌学医3年,尽得其传。1327年,罗知悌因病辞世,朱丹溪为之营葬乃归,极尽学生之礼。
医学著作
    罗知悌推崇精神疗法,又注意固护胃气,治病处方,灵活善变,疗效颇佳,但著述不多,目前仅知有《心印绀珠》和《罗太无口授三法》。可惜《心印绀珠》已经散佚,唯有《罗太无口授三法》存世。
    《罗太无口授三法》分述中风、伤寒、暑病、瘟疫等内科杂病及妇人胎产前后诸疾证治。每一种病证按证、因、脉、药依次论述。该书中多宗《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经旨,如“伤风”篇叙述病因,径引《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罗知悌师从刘完素门人荆山浮屠,尽得刘氏之学,又旁通张从正、李杲之说,故其学说兼采刘完素、张从正、李杲等众家之长,每多阐发己验而立新说。
    《罗太无口授三法》在“类证鉴别”方面对临床颇具指导意义,如鉴别诊断吐血、咯血、吼血和咳血,罗知悌先从症状上进行鉴别,指出“吐血者,逐口出也;咯血者,咳嗽几声方有微痰,痰中带血丝也;吼血者,一呕便至一二碗也;咳血者,咳即有痰有血”,颇与现代临床诊断类似;再从病因上进行鉴别,认为虽均为热,而受病则殊。最后指出“诸血证必用当归”,辨异求同,剖析精当,寥寥数百言,对4种血证的病、因、脉、药叙述详备。
    其临证制方用药,灵活变通。如治伤寒,其以九味冲和汤代桂枝、麻黄二汤,言“遵仲景方法,然变态百端,不能悉举,仔细详之”。又如其论中风,以河间、东垣心火盛而肾水虚立论,再从“虽缘外风之中,实因内气之虚”溯源,认为“虚之所在,气多不贯。一为风所入,肢体于是乎废也”。并根据中风部位确立治疗大法:“中脏者宜下,中腑者宜汗,中经者宜补血以养筋,中血脉者宜养血以通气。”罗知悌诊病立方,法随证出,方据法立,井然有序,简明扼要,实为临证圭臬。
医学贡献
    一、促进了金元时期南北医学的交流
    从南宋立国开始,中国分裂为南北对立的两部分,南北学术交流也基本中断。其间南宋医学秉承北宋医学的昌盛局面继续向前发展,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均有重大突破,涌现出《三因极—病证方论》《绍兴本草》《活人事证药方》《普济本事方》《仁斋直指方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针灸资生经》《外科精要》《济生方》等一大批医学著作;在北方的金元地区,则涌现出刘完素、张元素、张从正、李杲等一大批伟大的医学家,开中医门户之先河,但由于战乱原因,南北双方医学学术交流较少。
    罗知悌在南宋浓厚的医学氛围中成长为一代名医,自然深受其浸润。罗知悌拜刘完素弟子荆山浮屠为师学医,旁通张从正、李杲之说,一人而兼南北医学之长。南宋末年,他随三宫(太皇太后、太后、皇帝)被俘虏至燕京,长达40余年,期间“闭门绝人事”,把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之学术思想融会贯通,并多有创新,对北方医学思想又有了进一步的深刻理解。同时治病救人,也将南方相关医学思想带到了北方。罗知悌晚年回归杭州,收徒治病救人,又将北方医学思想带回南方,培养出朱丹溪这样的医学大师。
    二、培养了一代名医朱丹溪
    从促进中医学进步发展的角度来看,罗知悌的最大成就无疑是培养了一代名医朱丹溪。罗知悌晚年收朱丹溪为徒,视朱丹溪为衣钵传人,将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之学及其自身临证经验倾囊相授,为创立丹溪学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将习医之法授予朱丹溪。罗知悌认为《黄帝内经·素问》《难经》为医学思想之根本,张仲景的《伤寒论》详释外感之疾,李杲的《脾胃论》阐析内伤之病。朱丹溪闻之,疑窦冰释。
    二是将病因病机纲领授予朱丹溪。罗知悌尤其提到“湿热、相火为病最多,人罕有知其秘者”,后来朱丹溪在湿热和相火两个方面尤有发挥,此言功不可没。
    三是培养了朱丹溪的创新思想。罗知悌的创新思想影响了朱丹溪。罗知悌治病处方不拘泥古方,制方用药灵活善变,疗效颇佳。朱丹溪亦秉承恩师尊古而不泥古的创新思想,在继承金元寒凉、攻下、补脾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滋阴学说,成为金元四大家之集大成者。
    罗知悌的一生是坎坷而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他出身贫寒,被迫入宫,又因刻苦学医成为杏林中的翘楚,被宋理宗喜欢,享尽人间荣耀。后因南宋败亡而被迫离开故乡,过了40余年的俘虏生活,直到晚年才得以返还。其间阴差阳错,促进了南北医学的交流,培养了一代名医朱丹溪,足以流芳千古。
    (作者供职于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