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二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关爱儿童健康 守护祖国花朵
药品科技活动周启动
新乡市妇幼保健院做好托育服务工作
百万珠宝丢失后……
河南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监测评估工作
医心向党 仁术为民
1
11 1 2021年6月3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医心向党 仁术为民
     (上接第一版)
    “为群众解决健康难题是最大的快乐”
    近70年的临床工作,让老先生摸索出不少治病妙招,成本低、效果好。
    像他年轻时自制的“斩疣丹”,用来治疗寻常疣,短则数秒钟,长则一分钟,即可把疣搓掉。
    他还先后研究出“零号药水”、白癜风丸、湿疹膏、甲癣药水等十余种独特方剂,至今仍在临床使用;氯乙烷喷射治疗带状疱疹、高锰酸钾治疗结节性痒疹、液氧强力压冻治疗瘢痕疙瘩等技术,也是他在国内首创并推广应用的。
    每一项发明的背后,都浸透着朱钵一心为患者治好病的苦心。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头癣发病率非常高,河南是“重灾区”,患者超过10万。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在全国开展头癣病防治工作”的号召,河南的防治重任落到了朱钵等身上。
    接下来的两年中,朱钵组织各方力量,成立头癣防治技术指导组,挑选全省皮肤科领域的精兵强将,编写《头癣防治手册》,选择试点展开普查;发动基层医生,查出疑似者采集病发进行真菌镜检。按朱钵制定的“理、洗、涂、服、消”5字措施进行治疗后,头癣患者治愈率达97%。
    接下来,他组织开办头癣防治培训班,把成功模式在全省相继铺开。经过两年的奋战,河南省共治愈10万余名头癣患者,基本消灭了头癣。
    解决疑难病症,发明创新治疗疗法,为群众解决健康难题,始终是朱钵最大的心愿和快乐。
    “让患者少花钱治好病是我的心愿”
    今年92岁的他,现在每周坐诊3次,每次坐诊都看七八十个患者,年门诊量超万人。
    其实,朱钵此前曾被查出肝癌,医院建议他不要上班,回家休息。但病魔不足以让他停下奋斗的步伐。他说:“别休息了。小车不倒只管推,活着干死了算!”
    就这样,他在带病坚持工作之余,通过自创的食疗方法,最终身体慢慢好起来了。
    退休后,朱钵也没有休息,而是坚持坐诊,是医院仍在坐诊的年龄最大的专家。甚至在90岁之前,除了坐门诊,他还到病房查房、管病人。
    多年来,朱钵坐门诊养成一个习惯,每天8点开始的门诊,他最少提前15分钟到。坐诊中,极少有人见老先生去卫生间,带的一瓶水也往往原封不动,一坐就是一上午。中午12点前,老人没离开过诊室。不管多晚,他都会把最后一个患者看完再下班。
    为何这样拼?朱钵直言:“找我看病的多是在基层看不好病的重症患者。他们有的在很多地方看过,或许耽搁病情,或许误诊误治,本身已经很痛苦了。我是共产党员,理应对群众的病痛做到感同身受。”
    朱钵虽然在省级三甲医院坐诊,处方总额却很少超过百元,多数都在50元以下。来就诊的患者,经常没做检查,没开药,“空手而归”。
    对要求多开药、多检查的患者,他毫不犹豫地拒绝;对需要长期服药却害怕药物副作用的患者,他举康复得好的例子,来减轻患者的思想负担。
    朱钵坐诊时说得最多的两句话就是:没啥事!啥好吃啥!
    在皮肤科病房,常遇见过度“忌嘴”的患者,这不敢吃那也不敢吃,每天只吃白水煮面条,最终导致严重营养不良,并发低蛋白血症,浑身浮肿。朱钵对患者说“啥好吃啥”,正是因为担心这种情况的出现。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近70年来,朱钵从家里走到诊室、从诊室走回家,两点一线,重复着在旁人眼里相当枯燥的生活,但他给患者带去了重获健康的快乐。
    “别看我现在年纪大了,如果组织让我现在下乡,我还是选择哪里艰苦到哪里去。我只要能动,就要为人民服务,为患者服务。因为党让我学了医,我就应该把这个还给群众。”朱钵坚定地说。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