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健康促进
 
第三版:健康促进
 上一版    下一版  
怎样预防和治疗眩晕
冠心病患者的护理方法
浅谈食物过敏与食物不耐受
术后镇痛的方式有哪些
如何预防妊娠期高血压
膝关节炎的护理小知识
1
11 1 2022年12月22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浅谈食物过敏与食物不耐受
 


□李文悌

   身体莫名出现红肿、刺痒、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大家往往第一时间会联想到急性食物过敏,但又找不到确切的过敏原,使用抗过敏药物效果不明显。除了急性食物过敏外,还有一种慢性、迟发的过敏,叫作食物不耐受,二者之间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学会正确区分两者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食物急性过敏和食物不耐受到底有何区别呢?
    虽然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都是由食物引起的不适,两者的症状也看似十分相似,但其发病机制却有着天壤之别。
    食物过敏发病机制:由于某种抗原(食物或食品添加剂)与抗体,通常是IgE(免疫球蛋白E)类在介质释放细胞上相互作用,使一些活性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慢反应物质A等释放致敏物质。这些介质能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和腺体分泌增多,表现为消化系统内或全身的过敏反应。
    食物不耐受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被广泛认可的是德国一位学者阐述的食物不耐受发病机制。他认为,食物在进入消化道后,应当被消化到氨基酸、甘油和单糖水平,这样才能完全转化为能量满足人体所需。但由于个体差异,许多食物因缺乏相应的酶而无法被完全消化,以多肽或其他分子形式进入肠道,在那里被机体作为外来物质识别,从而导致免疫反应,产生食物特异性的IgG(免疫球蛋白G)抗体,与不耐受食物形成免疫复合物,其中大分子复合物被单核细胞吞噬清除,小分子复合物被机体当作废物从肾脏排出,只有中分子复合物无法通过肾小球滤膜,堵塞了肾脏的滤过结构,导致肾小球滤过压升高,继发血压升高、血管壁扩张和胆固醇沉积,导致人体各器官、系统出现症状,如果不能及时改变饮食结构,不耐受的食物会继续形成复合物,加重原有的症状并继续下去。临床表现既可以在消化道局部,也可以在远离消化道的部位。
    食物不耐受表现为慢性症状。因此,具有以下症状的人要进行食物不耐受检测。
    呼吸道慢性疾病表现: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
    皮肤慢性疾病:慢性反复发作的湿疹、荨麻疹,迁延不愈的过敏性皮疹、痤疮、过敏性紫癜等。
    消化道症状:喂养困难、拒食、生长发育落后、反复口腔溃疡、慢性腹泻和便秘、反复便血、胃食管反流、肠易激综合征等。
    神经精神症状:注意力不集中、孤独症、睡眠障碍、失眠等。
    食物过敏与食物不耐受怎么来检测呢?过敏原检测是检测血清中过敏性IgE水平,升高的特异性IgE提示I型过敏反应,大多是检测使用0.35单位/毫升作为过敏原的临界值,建议看食物特异性IgE的具体数值,不只是看特异性IgE对应的分级。特异性IgE水平越高,代表出现临床症状的可能性越高。同样的分级,不同的数值,风险可能相差数倍。另外,IgE的浓度高低,跟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因为IgE浓度只是客观地显示血清中的浓度,但并不是所有的IgE抗体的存在都会激发下一步的效应因子释放。有可能抗体存在,但效应细胞没有被激活;也有可能低浓度的抗体,但细胞激活很明显。这与个体差异有关,因此过敏诊断必须与临床相结合。
    通常做的食物不耐受14项检测有:大米、鳕鱼、螃蟹、虾、牛肉、鸡肉、玉米、鸡蛋、蘑菇、牛奶、猪肉、大豆、西红柿和小麦,此组合是根据大量临床流行病学统计数据得出的结果。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可以帮助患者鉴别哪些食物能吃,哪些食物少吃,哪些食物禁吃。对测试结果为不耐受食物进行分级:安全、轮替、忌食、严格忌食,调整饮食结构是解决食物不耐受的最佳途径。
    改善饮食习惯是目前解决食物不耐受的最佳途径。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的饮食计划,避免摄入引起不耐受的食物,患者和医师可以监测限制饮食的效果。多项临床饮食指导显示,对患者进行相应的饮食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症状,甚至使症状消失。
    总而言之,食物过敏与食物不耐受同属于食物不良反应。因此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患者在平时都要注意过敏以及不耐受的食物,要严格遵守饮食计划。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

 

 
2018-2020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