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四版:健康促进
 上一版    下一版  
胃息肉有癌变风险吗
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
下肢深静脉血栓引发肺栓塞,如何预防
心血管疾病患者是否可以进行体育锻炼
肩周炎的护理小知识
在“家”生娃是什么体验
1
11 1 2024年1月23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胃息肉有癌变风险吗
 

 

□唐楠

    近年来,胃息肉已成为消化科的常见病。很多门诊患者拿到胃镜报告后,看到报告中各种类型的胃息肉就焦虑不安,担心胃息肉会癌变。

什么是胃息肉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的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表面比较光滑,通常无明显症状,一般是在胃镜检查时被发现。少数患者可出现上腹隐痛、恶心、消化不良等不适症状,但这些症状都不是胃息肉特有的临床表现。若胃息肉表面有糜烂、溃疡,可引起胃部长期隐匿性出血,表现为黑便或贫血。还有一部分胃息肉生长在幽门,较大的胃息肉可引起幽门梗阻。

胃息肉的分类有哪些

    若通过胃镜检查发现胃息肉,内镜医师会取活检送到病理科,以明确胃息肉类型。根据病理类型,胃息肉可分为非肿瘤性胃息肉和肿瘤性胃息肉两大类。肿瘤性胃息肉多指胃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变风险;而非肿瘤性胃息肉包括胃增生性息肉、胃炎性纤维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和胃错构瘤性息肉。

    胃增生性息肉 胃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胃息肉类型,一般生长在胃窦部,常为多发。这类胃息肉一般直径<1.5厘米,呈圆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充血,较大时常伴有糜烂或溃疡。其发病原因是由于慢性炎症刺激导致上皮过度增生而形成,与长期慢性胃炎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胃增生性息肉可转变为上皮内癌变,故有恶变的可能;息肉越大,其癌变风险越高。因此,对于直径>1.0厘米的胃增生性息肉应完全切除,并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应及时根治幽门螺杆菌。

    胃底腺息肉 胃底腺息肉是指长在胃底部位、起源于胃黏膜层,突出于胃黏膜的隆起性病变,是最常见的胃息肉类型,常为多发,扁平无蒂,表面光滑,平均直径最小,基本不癌变。胃底腺息肉又分为散发型胃底腺息肉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综合征。散发型胃底腺息肉的发生与高胃泌素血症有关。当胃泌素瘤分泌高胃泌素,或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强效抑酸药后,胃泌素水平代偿性升高。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胃炎性纤维性息肉 胃炎性纤维性息肉是临床中发病率较低的一种特殊性息肉病变,发生于整个消化道,最易累及胃窦;息肉直径大小一般为1厘米~5厘米,有蒂,突向腔内,主要由短梭形和梭形细胞构成。胃炎性纤维性息肉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胃错构瘤性息肉 胃错构瘤性息肉比较少见,多发于胃窦,常为单发,无恶变倾向。

    胃腺瘤性息肉 胃腺瘤性息肉一般发生在胃窦部,颜色比周围黏膜深,常发生在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中,占胃息肉的10%~25%,主要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胃腺瘤性息肉可单个或多个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性胃炎等是胃腺瘤性息肉的危险因素。胃腺瘤性息肉是胃癌的癌前病变,癌变率高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2厘米的广基息肉、绒毛状腺瘤、伴异型增生者,其癌变率高达50%以上。故一旦确诊,应尽快切除,且要长期随访,一般建议在1年后复查,随后每3~5年复查。

发现胃息肉后该如何治疗

    良性的胃息肉是不会癌变的,如胃底腺息肉,可以不用处理。若因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类药,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艾普拉唑等,引发胃底腺息肉的患者,不要过于担心,停药后胃底腺息肉可自行消失。已有研究证明,胃增生性息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对于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胃增生性息肉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后,40%的患者息肉可消退。现在,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经内镜下切除胃息肉已成为首选治疗方法,不仅简便,而且损伤小、费用低、恢复时间快,大部分患者的胃息肉可一次性切除,少数患者需要分次切除。

    临床上,医生可根据患者的息肉形态、大小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主要的内镜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内镜下胃息肉活检钳咬除术 活检钳具有操作简便、用途广泛等特点。活检钳咬除术适用于无蒂或微小息肉,尤其对于难以用圈套器处理的小息肉,其疗效更为明显。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 氩离子凝固术是利用电离氩离子非接触性凝固病变组织,以达到治疗效果,通常适用于广基、无蒂、直径<1.5厘米的息肉。近年来,在治疗息肉方面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其缺点是不能获取标本。对于较大的息肉,则可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黏膜剥离术治疗。

    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  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是由内镜息肉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注射发展而来的一项内镜技术,是目前治疗胃息肉的首选方法,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切除术。

    内镜下胃黏膜剥离术  内镜下胃黏膜剥离术是在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可对直径>2厘米的息肉进行一次性切除,切除率高,可以获得完整的病理组织,将肿瘤的残留性和复发率降到最低。

    内镜下胃息肉圈套器切除术  内镜下胃息肉圈套器切除术包括冷圈套器切除术和热圈套器切除术。冷圈套器切除术已逐步应用于胃息肉的治疗中,对切除微小的胃息肉(直径5毫米)与小息肉(直径6毫米~9毫米)有效。热圈套器切除术是使用高频电的热效应切除病灶组织。内镜下冷圈套器切除术与热圈套器切除术均可提高息肉一次性完整切除率。但与热圈套器切除术相比,对胃息肉患者采用冷圈套器切除术可缩短手术时间、有效预防并发症。

胃息肉切除后会复发吗

    在去除病因的前提下,如根除幽门螺杆菌和治疗慢性胃炎等可以降低息肉复发的风险。一般通过内镜治疗完全切除的胃息肉患者,预后较好,不会再次出现胃息肉;但如果患者是多发性胃息肉,通过内镜手术无法将所有的息肉完全切除,在手术后的胃黏膜再生过程中会出现新的胃息肉。因此,对于已经接受过胃息肉内镜治疗的患者来说,定期复查非常重要,以便及时发现复发的情况。

    (作者供职于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消化内科)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