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 首页 > 家长课堂
网络时代,高科技学习从小抓?
作者:医药卫生网
更多
导读: 现在是网络时代,大街小巷到处流露出网络的重要性,3G无线网络的形成更是让孩子们也开始接触到了网络,看看孩子们手中拿着pad,拿着爸爸妈妈的3G手机,熟练的看着网页,玩着游戏。网络时代,是不是该从小抓孩子高科技学习呢?

现在是网络时代,大街小巷到处流露出网络的重要性,3G无线网络的形成更是让孩子们也开始接触到了网络,看看孩子们手中拿着pad,拿着爸爸妈妈的3G手机,熟练的看着网页,玩着游戏。网络时代,是不是该从小抓孩子高科技学习呢?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和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首份“全国小学生阅读状况在线调查”显示,互联网和手机已经成为小学生的重要阅读渠道。在4~6年级小学生网民中,有46.7%的人把“看书、看报、看期刊”作为自己的主要网络活动之一,但网络使用的娱乐化倾向较为明显,55.6%多数小学生网民的主要网络活动之一是玩电子游戏,小学生的手机阅读率为31.3%。
  《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研究报告》指出:近年,图书多了一个竞争者——网络。计算机的互动程序很容易吸引孩子,但孩子若是迷上打电脑游戏,而不懂得控制时间,那么网络带给儿童的就不仅是娱乐和便捷,而是无形的危害了。
  单纯网络阅读有欠缺
  不可否认,网络阅读方式在短时间内满足了孩子获取信息的需求,拓宽了视野,是对书本知识的良好补充。但是,网络阅读和传统阅读效果大不相同。大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阅读网页上的内容时,我们通常会不自觉地将滚动条向下移动,去捕捉那些有趣的、吸引眼球的部分,并且只了解大致的内容,根本不是一个字一个字读下去的。
  网络的性质是鼓励人们浏览,在信息间跳来跳去,或仅是阅读部分信息。这一阅读形式造成资料的“碎片化”现象,而在阅读之后,记忆却不深刻,影响孩子对作品的整体理解;更为严重的是,这种阅读方式,很容易让人变得心浮气躁,等再看那些深刻一些或者需要静下心来仔细琢磨的内容时,在的心已经沉不下来了。
  孩子们在电脑上阅读的多是肤浅的、娱乐化的内容,是实实在在的快餐化“浅阅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阅读资料的“碎片化”,还在于网络的语言——网络在造就了鲜活的语言的同时,也造成了语言的随意、粗俗、不规范。一位资深的语文老师说:“如果中小学生长期依赖网络阅读,课外阅读量、尤其是经典阅读量势必减少,深度阅读严重不足,在审美阅读、情感阅读、拓展心智的阅读方面严重缺失,最终导致孩子们语言肤浅、文化品位降低,难以养成思考的习惯,不去关注现实,也不去关注自我的内心。”
  经典作品是阅读首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一年平均每人读书64本。上海在中国排名第一,只有8本;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不到一本。北京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轩透露的数字也值得我们深思:“一个普通的美国高中生,一学年要阅读15个剧本、36部长篇小说,还要在课堂上学习和讨论各种文学流派。中国孩子一学年读两部长篇小说的人不多,而且读的书普遍品质不高,青少年远离经典已成为普遍现象。”
  缺失经典阅读的直接后果之一是中小学生写作水平普遍偏低,写作文的时候每每题材贫乏、平铺直叙,缺乏想象力、创造力;其次是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当很多成绩优异的学生参加高校自主招生面试时,“虐待动物”“文化软实力”“中国制造,外国企业盈利”“建立怎样的机制鼓励‘见义勇为’”等这些有深度、有文化内涵、需要独到见解的综合性问题,往往让他们不知所措。而这些,求助于临时的考前辅导是很难奏效的,它需要学生多年的阅读积累与思考的积淀。
  有专家将阅读分为休闲娱乐性阅读、获取资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和修养性阅读四个层次。前两类属于了解知识的功利性阅读,而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感悟体味人生,则有助于提高自我修养。相比之下,现在孩子普遍缺乏理解性阅读和修养性阅读,即阅读经典作品少,这往往导致思考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的欠缺。
  一个不读书的人是一个缺少精神力量的人。教育专家认为:“如果把精神成长与躯体成长做个比较的话,躯体的成长更多是受遗传和基因的影响,个体的精神成长却不完全依靠基因和遗传,而与后天阅读息息相关。”(http://www.yywsb.com) 编辑:红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