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XX没有好好做操。”“妈妈,XX拿了我的饼干。”如果孩子爱打小报告,你会怎么处理?有的家长认为这是孩子处于秩序敏感期的表现,是正常现象,慢慢就没事了;有的则觉得这种行为很不好,禁止孩子打小报告,告诫孩子有事和小朋友当面说清楚,不要背地里去告状。
早教专家指出,由于想受到别人重视或者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较弱等原因,3-10岁往往是孩子打“小报告”的高峰期。孩子爱打小报告的行为是一种正常现象,和家庭教育也有一定的关系,家长应给予包容和理解。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应该认真分析孩子打小报告的原因,对症下药,不应盲目制止或者无视。
“打小报告”是成长的标志
常女士的儿子今年3岁多了,近来幼儿园的老师向她反映儿子经常向老师说谁谁不吃饭、谁谁不做操,很会打小报告。
“他平时在家也总是向我告状,哪个小朋友拿他玩具了等等。”常女士说,她咨询了其他家长,发现大家对此事的态度截然不同,她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打小报告’其实是大人给孩子贴的标签,以成人的眼光看孩子。好比一个小朋友喜欢玩具,带回了家,这只是他一个很纯朴的想法,而大人则会上升到道德的高度,认为这是偷东西。有些家长厌恶孩子打小报告,也是因为他把孩子的一个交往行为变成道德行为。”小橡树幼儿园执行院长王芸说。
据王芸介绍,从常态来看,四五岁正处于孩子的交往时期,打小报告的情况比较普遍。因为这时孩子开始发展语言能力,渴望沟通与交流,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打小报告是他给自己找到的一个交流方法。“当孩子有这种行为的时候,其实是他成长和进步的标志。”
“确实,孩子打小报告的行为是很正常的,而且很多时候可能也是无奈之举,因为他自身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或者不自信,没有勇气去自己解决问题,只好求助老师或家长,对大人产生依赖。”家庭教育与儿童情商培训专家、学之郎情商课堂创始人倪志勇指出,在建立规则的时期,孩子对其他人破坏规则的行为比较敏感,有时老师会对孩子打小报告给予肯定,这就强化了孩子的这种行为。
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心理咨询师岳文昊表示,在心理学上,孩子10岁以前一般会认为老师和家长是无所不能的,大人的地位要高于同伴,所以宁可得罪小朋友也会去告状。10岁以后孩子会更看重同伴,这时他们打小报告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因为很有可能会被同伴孤立。
“有效陪伴”爱打小报告的孩子
如果孩子爱打小报告该怎么办呢?早教专家认为,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解决方法,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
“孩子爱打小报告和家庭、班级氛围都可能存在关系,需要放到具体的环境中去分析。”对爱打小报告的幼儿来讲,王芸建议家长要多进行“有效陪伴”。“不是和孩子玩手机、看电视,而是多跟他进行语言上的交流,比如给他读故事,跟他聊天,可以问孩子学校发生了什么事,聊一些图书。让孩子知道他是受重视的,不再有情感上的缺失。”
岳文昊则认为可以简单地把孩子打的小报告分为两类,一类是和自己无关的,另一类是和自己有关的。如果孩子打的小报告都是与自己没有关系的,那就要看孩子在班里是不是不被同学和老师注意,打小报告只是为了引起关注。如果孩子打的小报告是和自己有关的,那就要看是不是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如果家长在生活中总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使得孩子遇到一些小问题就依赖于家长,就需要改变教育方式。
“孩子受到别人的侵犯就打小报告,体现出孩子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的不足。”倪志勇解释说,比如受到其他小朋友的侵犯,可以直接询问对方为什么要这样做,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主张,例如说“我已经生气了,不要老是撞我,不要随便动我东西”。一些孩子确实连受侵犯后表达感受、观点、立场的能力都没有,遇到问题无法独立解决,只能求助于老师或家长。他们有些是没有形成这种意识,有些则是缺乏自信和勇气。
倪志勇介绍,国外有研究表明,在学习环境中被攻击的孩子往往自尊自信不够,被侵犯之后只能告诉老师。“家长应该积极想办法帮助孩子发展独立自信的能力,与别人沟通、表达观点的能力。这点在家庭中就要培养。当然,在家庭中,家长对孩子是不是足够尊重,是不是能让孩子独立地表达感受和想法也很重要。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参加专业训练。”
■ 专家意见
求助在成长过程中很有意义
●岳文昊,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心理咨询师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爱打小报告很不好,就一味禁止孩子打小报告,这是错误的。有时孩子打小报告并不是为了引起关注,而是确实解决不了问题需要帮助。如果完全禁止孩子打小报告,就会让孩子慢慢养成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不求助的习惯。
其实,求助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非常有意义的,不会求助的孩子在以后很可能会不懂得变通,不知道借助外力,最怕的是在遇到人生危险(如遇到拐卖)的时候,不知所措。
■ 域外经验
美国学校里的“告状盒”
在美国,有的学校会有一种“自我宣言”(I-Statements)的宣泄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个宣言有一种固定的语言格式,比如“Please stop……, you make me feel……”(请你不要再做某件事了,因为你让我感觉……),或者“I feel……when you……。 I need you to……”(你这样让我很难过或沮丧,我希望你……)。
有的老师会在教室里放一个“告状盒”,规定要告状不能口头告诉老师,而是把时间地点人物发生什么了写下来,然后放进告状盒。老师会在固定时间看这些纸条,并让孩子把内容念出来。当然,没有几个人会真念出来,大部分情况是等到念的时候,写纸条的人已经忘记那件事了,问题就这么被时间冲淡了。
还有些老师会给孩子们下发告状票,来对付同学间相互告状的情况。如果你打一次小报告,就要用去一张票,等用完了,就不能再去告状了,渐渐地就能减少学生告状的次数。(
http://www.yywsb.com) 编辑:刘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