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 首页 > 家庭教养
典型的失败导向教育案例
作者:佚名
更多

  我在“心理咖啡茶”节目中接到一个典型的“失败导向教育”案例,放在这里与大家分享,用以警示我们在教育子女时把握好自己,为子女的成长建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求助者的来信是这样说的:

  “我从小就活在自卑的阴影中。父母很严厉,尤其是父亲,稍有失误他便会用力敲着我的头骂我没用,甚至当着陌生人的面教训我。因为小,认知能力不够,一方面以为自己就是他说的那样差,一方面又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父亲经常把在外面受的气变本加厉地发泄在我们身上。我开始自暴自弃,封闭自己,整天闷闷不乐,不愿与人交往。习惯沉浸在幻想中,动的也就少了。后来我发现,要说服自己去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都难了,我的身体好象在和大脑对着干。特别是在当事情很重要,必须做的情况下,我就处在挣扎的状态中,结果往往事情被推后,一推再推,我又陷入到无穷的焦虑当中。有时会突然觉得全身乏力,在家里总不想动弹。这种情况在我上高中后越来越平常。上课我经常思绪不在书本上。高考落榜,我有很深的负罪感。复读开始后,经常和父亲吵架。好多次一大早因为一点很小的事就会被骂得一无是处,几次都是被骂出门的。有时坐在教室里我会有一种恐惧,害怕父亲突然踹开门进来找我。

  后来我在外地上了3年大专,学业上我总是很难坚持,习惯于幻想一些东西。因为与宿舍的同学相处不融洽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加重了我的抑郁程度。

  毕业快两年了,找工作很不顺。在这个城市里我没有朋友,找不到工作,我就一个人静静地呆着,又陷入幻想中不能自拔。我的情绪常常很低落,明知道不应该这样,但这种幻想就像毒品一样让我无法摆脱,很多时候什么也干不了,坐在那里不停地想。

  我又是一个对自己期望值很高的人。试着调节过自己,但没有效果。我像个瘾君子一样左右挣扎,几近崩溃!去年报名参加一个考试,刚开始不久直到考试的3个多月时间里,我都无法集中精力,一直处在焦躁不安的情绪中。我为自己失去了学习的能力而非常失望。

  务必请专家帮我。谢谢你们!”

  这是一个“失败导向教育”的典型例子,其父母在教育子女中,过度强化孩子的失误不可饶恕,有时候这种强化近乎于苛刻,导致子女逐渐认同了父母对自己的失败者形象的刻画,形成了低效能感的自我概念。在面对学习、工作、社会时,通常会出现两种情况:其一、急于渴望有不同凡响的成功,来证实自己的优秀,脱离自卑的焦虑。这时候理想的自我概念往往过高,在现实的工作、生活、学习中难以实现,反而加重了自我效能低的认识。其二、习惯于捕捉自己没有能力应对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的事情的信息,预期的都是挫折,丧失了成功的欲望,没有行为动力。于是,只能在幻想中慰籍自己,或者强调改变外界环境条件,这样做可以暂时回避自己不能面对的挫折,以及缓解对自己的不满和焦虑。然而,这种幻想不可能改变自己的现实状况,是徒劳的。

  由此,我又联想到另一位母亲,她对孩子的教育形式与上面这位父亲截然不同,但同属“失败导向的教育”。她在孩子遇到困难不能面对时,总是采用自己替代行为。例如,孩子不愿上学了,母亲就说:“不行就歇歇,我给你向老师请假。”孩子对升学考试焦虑,母亲说:“我们找找人,别太着急。”于是,孩子就彻底不上学了,强调学校不好,老师同学不好,把自己未来的希望寄托于改变外在条件,寄托在父母身上。也成为一个在社会面前自我无能力应对的人。

  这个案例让我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成功的教育?如果在父母的教育下,孩子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接受现实的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一份平稳的心态,去做自己能做的事,并且全力以赴地去做。在做的过程中没有对自己的负性评价,没有因评价产生的杂念干扰,体验到克服困难之后的喜悦,喜欢追求挑战的价值。无需用什么外在的光环来证明,只要孩子能这样面对社会,坚持走自己的路,就足可以说:对他的教育是成功的。

    来源:搜狐成长驿站的博客

编辑:梅芳

[我来说两句]
(http://www.yywsb.com) 编辑:刘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