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小孩夜惊现象,产生原因仍没有研究结果。但是研究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妈妈再孩子有可能夜惊的时间段提前把宝宝叫醒。坚持一周就会好了。
可能是白天玩的太疯了,注意睡觉前不要太逗,可以给他讲故事,听和谐的音乐.慢慢的哄他入睡.
约有3%的儿童有夜惊,男略多于女,可发生在儿童的任何时期,但以5-7岁为多见,青春期以后就少见了。夜惊多发生在入睡后半小时之内,最迟不超过2小时。
夜惊的临床表现为:患儿入睡一段时间内,突然惊醒,瞪目坐起,躁动不安,面露恐怖表情,但意识仍呈朦胧状态,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瞳孔扩大,出汗,脉搏加快,可害180次/分。发作时,若叫唤患儿,一般很难叫醒患儿常常不加理睬,仍会惊恐、哭泣或叫喊,紧张地抓住任何人,似乎在继续遭受某种强烈的痛苦,而对父亲母亲的安抚、拥抱及焦虑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情况常常在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又能自行入睡。部分患儿在发作时,可伴夜游,即患儿起床走动,做一些简单的机械动作,如开抽屉等,醒后完全不能回忆。本病发作次数不一,可一夜发作数次,亦可几天或十几天发作一次。此外,本病介可为癫痫的早期症状之一,可结合脑电图检查,加以区别。另外,夜惊常可自愈,而癫痫不能。
夜惊的病因主要为焦虑、受惊等因素,例如家庭成员的重病和死亡、初次离开父母进入陌生的环境、外伤和意外的事件所导致的焦虑和恐怖不安等。此外,在睡前听恐怖紧张的故事和看恐怖紧张的影视等,都可导致夜惊的发作。
经常发生夜惊的患儿,往往反映孩子存在持续的焦虑状态。因此,需进一步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以进行心理疏导。家长对儿童夜惊发作不要过于紧张,同时要注意防止夜惊伴夜游发作时可能出现的意外事故。发作后,要协助患儿重新睡好,盖好被子等。
儿童夜惊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但反复发作,次数较多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用镇静剂,如舒乐安定等,以控制夜惊发作。在预防上,应注意培养儿童的通用性精神,避免听紧张恐怖的故事和看紧张恐怖的影视。本病一般预后良好,诱因解除或随年龄增长可以自愈。
每当孩子半夜醒来四肢乱动、哭闹不安的时候,作父母的常常也跟着着起急来,边哄边说:看,这孩子又发"梦癫"了!所"梦癫",是人们泛指睡眠中出现的种种迷朦不安的睡眠异常行为和现象。大体有两种现象:
"梦魔":小孩做了可怕的梦,常会突然惊醒,坐起来,表情紧张,心有余悸,面色苍白,心跳加快,出冷汗,哭闹喊叫。此时若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孩子大多能恍惚忆起梦中的一些紧张情景,如有的说:"我看见一个小鬼追我";有的讲:"有个大狮子张开嘴要吃我……"。这种恶梦引起的现象称为"梦魔"。经研究,梦魔通常发生于睡眠过程中的快速眼动期(多梦期),特点是醒后神态较清,经哄劝很快可安然入睡。
"夜惊症":还有的孩子睡眠中会出现与梦魔相似而又不同的现象:猛然坐起后双眼直视、惶恐不安、脸发红、心发跳,还伴有喘大气、大声喊叫、手脚乱动、啼哭不止等现象。此时,孩子的意识模糊不清,不能唤醒,劝解也无效。待持续15~20分钟左右,又复入睡。第二天醒后往往不能回忆夜间的发作情况。这就是医学上所称的"夜惊症"。 发作常在非快速眼动期(非梦期)出现。
一般在白天清醒状态下,没有有异于常人行为与心理表现(如:孤僻、经常性独自说笑,过分或经常性胆小、怕事、焦虑),则梦魔和夜惊并不是病,只属于小儿睡眠障碍。其原因是儿童大脑发育尚未成熟,兴奋与抑制过程不完善,当遇到外界干扰时,就以睡眠异常的形式表现出来。
常见的外界刺激因素:白天受到恐吓或强烈刺激;睡前过于兴奋或听了害怕的故事、看了惊险的影视;室内空气不流通;睡觉时胸部受压或肢体受到约束;有消化不良、血糖过低、肠道寄生虫病等。鼻咽部腺样增殖体阻碍呼吸也可引起此症,也有人认为部分患儿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迟缓有关。
梦魔与夜惊,大多数不会引起严享后果,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只要日常多注意就能避免。在清醒状态下如有有异于常人行为与心理表现,则应及时到精神专科医院检查。如:孩子经常发生夜惊,则有可能是小儿癫痫或癔病。
处理方法:如消除使孩子恐惧或过于兴奋的因素,不打骂孩子,不睡得过晚,晚饭不吃得过饱,室内空气流通,睡姿良好等。对体弱或血糖较低者,可于睡前给一次含糖量较高、易消化的饮食。白天多参加一些有益的体育娱乐活动,入睡前一小时不看刺激性影视书刊等。有虫子的给予驱虫治疗,也就可以了。必要时应辅以安定片、鲁米那等小量安定剂,剂量可请医生指导,一般可用半片至一片。或服用一些中草药如:槐树花泡茶、五味子煎汤、六神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