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病是指累及心肌并与心脏功能障碍相关的一组心肌疾病,主要包括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扩心病)、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肥心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和限制型心肌病等。在所有心肌病中,临床以扩心病和肥心病为最常见的两种类型。
扩心病是以左心室或双侧心室扩张伴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心肌病,临床预后差,年病死率约10.2%,5年生存率仅为45%,是心脏移植最常见原因和导致心力衰竭三大病因之一。与扩心病不同,肥心病则表现为室间隔不均匀的增厚,心肌收缩功能一般在正常范围内,轻者可无症状,严重者表现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临床年死亡率1-2%,青少年年死亡率可达4%-6%。在扩心病患者中,高达20-30%的患者死于猝死,而肥心病则是引起青少年猝死的第一位病因。据国内华伟教授牵头的大样本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每年猝死达54.4万,居全球猝死人数之首。这意味着在中国,每一分钟就会有一个人发生猝死。
猝死,通常指发病后一个小时内的死亡,多为心源性猝死。由于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多由恶性心律失常如持续性室速或室颤所致,故植入式体内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tion cardiac defibrillation conventor,ICD)是目前公认的能有效预防猝死的治疗方法。因此,准确识别心肌病猝死的高危患者,对这些患者及时进行ICD植入术,就变得非常非常重要了。那么,猝死应该如何去有效识别与预测呢?
目前比较明确的猝死危险因素包括猝死家族史、不明原因的晕厥、非持续性心动过速、最大室壁厚度≥30mm以及运动时异常血压反应等。2014年O’Mahony等学者利用欧洲多中心临床肥心病预后的回顾性资料,在3675例患者平均随访5.7年的队列中,利用常规的传统多元Cox回归模型构建了一个肥心病猝死预测模型(HCM Risk-SCD),由于是目前为止的唯一一个肥心病猝死预测模型,同年即被欧洲心脏病协会(ESC,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发布的指南收录,但其对猝死预测的准确性一直存在争议。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模型的发展和硬件计算力的提升,人工智能和医学的交叉结合已愈发紧密,在医学中的应用日趋成熟,人工智能在肥心病和扩心病临床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李小平医师课题组一直长期致力于心肌病和心律失常临床预后及遗传学研究。利用阜外医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期间,对阜外医院单中心1996年5月-2013年8月所入选1243例肥心病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从2011年10月至2021年1月为止,随访已达10年,平均随访7.3±3.6年,通过基于随机森林法的人工智能构建了肥心病临床死亡预后模型(包括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猝死),并与目前国际上仅有的一个肥心病猝死模型进行了比较,该模型是用传统的方法构建的,我们基于人工智能的预测模型有提高预测准确性的趋势,但有待于多中心数据的进一步验证。同时,该课题组完成了相关软件的开发,试用网站已开通,相关软件在申请专利之中。
肥心病是所有心肌病中与遗传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心肌病,50%-70%为家族遗传性,目前已发现至少40个肥心病的致病基因,最常见的是MYBPC3和MYH7这两个基因。不同患者可由不同的基因突变所致,其猝死的风险也随之不同。如MYBPC3基因突变所致的肥心病临床表型较轻,猝死发生率比MYH7基因突变低。相反,MYH7基因突变引起的肥心病临床表现为发病早、猝死率高,预后差。因此,我们目前已对部分肥心病患者进行了高通量基因测序,并根据这些患者随访的结局事件,拟构建包含致病基因突变信息的融合模型,以进一步提高肥心病临床死亡风险和猝死的预测模型的精确度。
在扩心病上,李小平研究员在阜外医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期间,对阜外医院单中心1317例扩心病住院患者进行了回顾性队列研究,目前随访时间也已达10年之久,我们将在这个国内已知最大单中心扩心病样本量的长期随访数据库里,利用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多种方法,构建扩心病患者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猝死的预测模型和预警系统,实现对扩心病临床死亡和猝死的高危患者的识别,指导临床ICD植入术进行猝死的预防,将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可导致心力衰竭、脑卒中和其他部位的栓塞,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临床单纯药物治疗房颤效果欠佳,射频消融术是症状性阵发性房颤的首选治疗方法,但目前射频消融术式对持续性房颤术后复发率较高,长期成功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根据房颤发作持续时间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等,在普通人群中,房颤患病率在1%左右,而老年人中可达10-15%,中国保守估计达1000万患者。房颤可以使心衰和脑卒中风险增加5-7倍,是常见的高致死致残率的一种疾病。本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房颤的射频消融术和遗传学研究。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改进了目前常规的消融术式,对房颤进行基于全景式左右心房高密度电压标测下低电压/疤痕区域的基质改良消融术式,经过对150例用这一新的术式进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长达2年的随访数据结果表明,这种新术式的手术成功率高于我们同期所进行的常规射频消融术患者。同时,我们对孤立性房颤及相关心律失常家系进行了遗传学研究中,成功筛选出了2个新的候选致病基因,并进行了小动物电生理方面的功能学验证工作。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心肌病临床死亡和猝死可实现更准确的识别与预测,从而有助于临床对高危患者及时进行医学干预、强化治疗,特别是植入ICD来预防猝死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在房颤射频消融方面,随着不断的探索新的手术策略,手术成功率会不断的提高,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青年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特聘专家、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常务理事,先后荣获四川省青年科技奖、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成都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6年入选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未来之星”培养项目,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西部地区人才培养项目。2009年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师从陈灏珠院士,2011-2014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从事博士后工作,师从华伟教授。曾先后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维多利亚医院和美国加州UCSF医学中心公派留学,近10年来一直致力于心肌病和心律失常临床预后及遗传学研究,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等20余项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包括并列)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培养研究生10余名,以第一申请人申请专利3项,PCT 1项。
【专业方向】心肌病和心律失常临床预后及遗传学研究。在心内科主要从事临床心脏电生理工作。至今个人独立完成射频消融手术800例左右,其中房颤近300例;参与起搏器植入术500台次。多次在国内外知名医学中心学习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技术。
【门诊时间】周四(上午) 房颤心律失常门诊
周五(下午) 心血管内科门诊
【门诊地点】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本部-心血管内科门诊
长期从事心脏生理学研究。2017年毕业于日本东邦大学药理学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东邦大学药学院从事博士后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物安全性评价,运用离体和在体的模型,预测和评估药物导致的心律失常的风险。评价了阿奇霉素,金刚烷胺等导致药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的风险。并参与开发了用于安全药理学评价的新型动物模型,超小型迷你猪。2018年进入成都中医药大学,主要从事针灸及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研究,重点关注针刺或者药物对房颤的效应及其机制。主持中国和日本国自然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1项,校级基金4项。发表SCI文章40多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文章12篇。
【 关于我们 】- 【 联系方式 】- 【在线投稿 】- 【 广告服务 】- 【 法律声明 】- 【
】- 【 网站地图 】- 【 留言反馈 】
|